1 / 7
文档名称: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docx

上传人:maritime_4 2022/4/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
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床前驱症状是38度上下的低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轻微便秘或软便等。这时以中医而论是湿热阻於胸膈,微兼腑实。必须用清凉药物稍微发汗,如银花、薄荷、藿香、栀子、竹叶等,最好与轻微通便药物一起并用,以阻止肠病毒在肠管复制,如大黄、芒硝等。
:凉膈散(大黄、芒硝、炙甘草、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竹叶)或是防风通圣散(加减,这两组方剂都有轻微通便泻下效果,此一阶段必须留意患儿只要一出现便秘现象,就先用这两组方剂通便,大便一通,就可以停药或换药,一旦便秘,则立刻再通。处理适当,可以让手足口病没有发病机会。
,则可减少芒硝用量,加上焦三仙、佩兰。
二、手足口病发疹:
,水疱处有麻痒或针刺感,常引起患儿搔抓,此阶段发热较明显,腔内溃疡出现,因此患儿多半不愿进食,口渴,小便量少且色深,此时多半属於中医范畴的湿热蕴结症候,原来的清凉药物可能无法及时排除体内过度热量,发汗也来不及带走多余水分,必须加用苦寒药物如黄芩、滑石、石膏、生地、板蓝根、大青叶等。并加上利湿药物如木通、滑石、泽泻,或是燥湿见渭的药物如白豆扣、石菖蒲等。以求更有效降低体温,更迅速排除体内多余水分。:甘露消毒丹(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薄荷、连翘、射干、黄芩、滑石、茵陈、木通、川贝)最为对证,此一王孟英收载的叶天士名方,是湿温时疫的主方,曾在清末温疫大流行时救回许多人的生命,连水土不服的吐泻都可以收效。其他如小便特别红赤、量少则是导赤散,腹胀较重则以泻黄散加减运用都可以。,因小儿容易脱水,必须及早使用石斛、天花粉、生葛根等清热生津药,手脚水疱过多加茯苓皮、红花,体力不继加生黄耆、沙参、炙甘草以提升免疫力,或是改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当归、黄耆、青皮、陈皮、苍术、白术、黄柏、泽泻、神麴、甘草、生姜、大枣、升麻、葛根)加减运用都可以。(herpangina),会出现体温快速上升,严重的喉痛、恶心呕吐、唾液多量及倦怠感等症候,以上诸方可以选用,还可以用生甘草、桔梗、玄参煎煮后微温啜服,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桔梗汤加减,用药简洁,效果极佳,并可外吹西瓜霜。
,可以用吴茱萸研末,与面粉调醋做成一元硬币大小药饼(约一元硬币两倍厚),贴在脚底涌泉穴(脚底心),睡前贴上,醒后撕掉,可以大幅缩
短口腔溃疡的疗程,这是清初儿科名医冯兆张收录在锦囊秘录中的特殊用法,医学博士陈必诚的临床结果证明,内服中药加上此一穴位敷贴处理,可以将口疮期缩短到三天手足口病后期:
、口腔溃疡也会愈合、体温回复正常,但有些患者可能体力较弱,会产生口乾、咳嗽、慢性咽炎及有少许水疱复发等情形,此时不必再用大量清热药物,选一些养阴生津药物如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党参、甘草及少量清凉药物如银花、薄荷等就可以。
:如麦门冬汤(半夏、党参、麦门冬、大枣、甘草、梗米)、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党参、甘草、胡麻仁、麦门冬、阿胶、杏仁、枇杷叶)还有沙参麦冬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