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泥混泥土路面
1、要注意切缝的时间,时间隔太长了会出现裂缝,太短了,会出现毛边;2、要注意切的深度,浅了起不到效果,还是会出现裂缝,太深了,又耗时耗力,浪费资源;3、间距要合适,一般控制在4-6米之间大关系。60年代以来,都强调要用水泥、石灰或沥青稳定土或粒料、工业废渣、沥青混合料或贫混凝土作混凝土路面的基层,厚约15~20厘米,宽度较混凝土板每侧宽出25~35厘米以上。土基上层60厘米深度内的压实度要达到最佳密实度的98%以上。在冰冻地区,还要在基层之下,另设30~80厘米厚的砂砾或炉渣防冻层。在基层与混凝土面板之间,可铺设1~2厘米厚的沥青砂或塑料薄膜;如基层表面平整,亦可将混凝土直接灌筑于基层上。
五、施工介绍
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一般工序是:①安装边模、接缝嵌条、传力杆和钢筋网等;②拌和混凝土混合料并运至工地;③摊铺与振捣混凝土混合料;④整平混凝土表面并刷毛或刻防划滑小槽(见图6、图7);⑤养生与填缝。此外,还有试用真空吸水、振动碾压等工艺于混凝土路面施工中。
在早年,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使用钢制轨模,它一方面作为边模,一方面又可供具有钢轮的混凝土拌和机、运料车、摊铺机和振捣机等行驶操作。20世纪4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混凝土路面施工已全盘机械化,从基础整形、轨模安装与拆卸、混凝土拌和、摊铺、捣实与整面,直到切缝、填缝与养生等工序,都使用专门机械,进行流水作业。
1960年出现了滑模式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机(见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机械),机尾两侧装有模板随机前进,摊铺、振捣、整面与刻槽等作业顺序完成,成型的路面即在机后延伸出来。此外,还有一种混凝土路面联合铺筑机,它行驶一次即能使路基成型,并摊铺、压实基层,再于其上铺筑混凝土板。
六、补强加层
当混凝土路面已破损,一般可于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层,其厚度至少为15~20厘米,以防裂缝和接缝反映到沥青层上。如用新混凝土进行加层,则有如下三种形式:
1、结合式加层:先将旧路面凿毛,涂上水泥浆或环氧树脂,再铺新混凝土层,使它与旧路面结合良好。
2、部分结合式加层:先清洗旧路面,再铺新混凝土层,它和旧路面结合较差。
3、隔离式加层:在旧路面上先铺一层油毡或2~3厘米厚的粗砂或沥青砂,再铺新混凝土层。
混凝土路面坚固耐用,能适应现代高速、重载而繁密的汽车运输的要求,养护维修费用也少,所以在飞机场跑道、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以及停车站场上采用较多。它也特别适用于隧道内路面和过水路面。[1]
七、水泥混凝土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特点
水泥混凝土路面是一种刚度较大、扩散荷载应力能力强、稳定性好和使用寿命长的路面结构,它与其他路面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优点
(1)强度高。
(2)稳定性好。
(3)耐久性好。
(4)养护费用小。
(5)抗滑性能好。
(6)利于夜间行车。
缺点
(1)水泥和水的需要量大,修筑20cm厚,7m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每公里需要消耗水泥400~500吨和水约250吨。
(2)接缝较多。
(3)开放交通较迟
(4)养护修复困难。
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设计
为了控制温度变化在混凝土路面内引起的收缩和翘曲应力,需在面层内设置各种类型的接缝,并在接缝处设置荷载传递装置,以增强相邻两块板之间的荷载传递效率。工程实践证明,接缝部位是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薄弱部位,接缝的传荷能力是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寿命及行车平稳和舒适的关键因素。然而,以往的水泥路面设计规范并没有明确规定横缝位置设置传力杆的条件。我2003版水泥路面设计规范规定:特重和重交通公路、收费广场以及邻近胀缝或自由端部的3条缩缝,应采用设传力杆假缝形式。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
 1 当旧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和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优良或中时,可采用沥青加铺层。加铺层铺筑前应更换破碎板,修补和填封裂缝,磨平错台,压浆填封板底脱空,清除旧混凝土面层表面的松散碎屑、油迹或轮胎擦痕,剔除接缝中失效的填缝料和杂物,并重新封缝。
 2 接缝传荷能力评定等级为中时,应根据气温、荷载、旧混凝土路面承载能力、接缝处弯沉差等情况选用下述
减缓反射裂缝的措施:
         ——增加沥青加铺层的厚度;
         ——在加铺层内设置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夹层、玻璃纤维格栅或者土工织物夹层;
         ——沥青加铺层的下层采用由开级配沥青碎石组成的裂缝缓解层;
         ——在沥青加铺层上,对应旧混凝土面层的横缝位置锯切横缝。
 3 沥青加铺层的厚度按减缓反射裂缝的要求确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最小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