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郑州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docx

格式:docx   大小:15,376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郑州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docx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22/4/7 文件大小:15.0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郑州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郑州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目 录
一、概述

区域概况
规划背景
规划依据
规划理念

二、规划目标
区域发展,能够快速方便的与外界联系。

区域发展现状
交通愿景
将区域交通体系融于大区域交通体系之中,建立以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为骨架的交通运输网,形成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立与区域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相适应的,由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不断满足发展各阶段的交通要求,促进和引导区域合理有序发展。
重视各功能区内部的非机动车道和休闲步道建设,形成连续、便捷、安全、舒适的非机动车和步行道路系统。
高度重视静态交通及配套建设管理,建立与土地利用、开发使用方式以及停车需求的时空分布相一致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
远期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构建新交通系统,面向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发展要求,构筑内外畅达、集约高效、融入区域一体化的综合客货运输体系,以满足城市自身不断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和不断提高的运输服务质量要求,同时引导城市交通走上结构和谐、生态集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目标特征
〔1〕内外畅达:建成多方式协调发展、高度发达、利于承接区域经济圈辐射和辐射中原的区域交通系统,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结构和谐: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行系统;
图02 区域发展现状
〔3〕生态集约:选择和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体系,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近期发展目标
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升级,交通更为快速便捷,交通运行顺畅有序,交通结构和交通出行环境明显改善。
三、交通发展战略
交通引领,促进交通与用地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以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1〕以交通走廊引导和支撑主城区由单中心向“一主三副”空间布局形态的转变;
〔2〕以公交引导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TOD〕;
〔3〕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建设贯彻公共交通引导的原则,采取有机疏散与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相结合,防止均质化的土地利用模式;
〔4〕主城区内用地组团的分布,要有利于疏解老城区和城市核心区的交通压力;
〔5〕实施邻里社区单元内部土地混合开发,降低交通出行需求,同时重视多样化的交通设施建设;
〔6〕对于大型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加强用地控制和预留。
继续保持适度超前的交通投资
〔1〕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道路建设较快发展,加快建设干线公路提档加密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公路达标升级工程,加快主城及其与新市区、新城联系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新市区、新城干道网和支路网建设。
〔2〕改革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投融资模式,保证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建立与组团片区功能和用地强度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和运行体系
〔1〕老城区要充分考虑保持原有城市肌理,路网发展要以梳理和整治为主,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2〕主城副中心道路交通系统必须保证良好的可达性,提高路网密度,保持规整性、系统性和完备性。同时,结合道路建设,高标准配置先进的交通管理设施体系,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
〔3〕港区路网发展要充分协调城区道路与疏港道路的关系,实施客货别离,明确道路的服务功能。
加强快速道路、主干道、大运量公交等沿线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控制
〔1〕快速路的布局要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不宜从商业性、生活性组团中间穿过。
〔2〕要控制城市主要干道两侧的用地开发性质和强度,防止大型公建直接开口于主要干道,确保城市主要干道交通功能的发挥。
〔3〕对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根据远期公交优先通道和轨道交通规划,强化两侧高密度的居住、商业、办公用地开发,为公交发展积聚客流。
积极推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建议实施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对新开发项目交通影响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求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开发对周边交通影响程度,及时提出城市开发项目的改善措施和方案。
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差异化的交通发展策略
采取差异化发展政策,引导小汽车和摩托车的合理使用
〔1〕受城市核心建设区、特别是老城区路网容量的限制,远期需根据中心区道路交通拥挤程度,适度采取区域差异化的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
〔2〕主城区外围地区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机动车拥有和使用政策。
〔3〕城市中心区进一步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未来主城区整体设置摩托车禁行区,并加强摩托车管理;市域其他片区、组团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摩托车发展政策。
根据城市用地性质和强度不同,采用差异化的路网发展策略
〔1〕市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