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二、聚焦2011中考语文
(一) 2010年攀枝花中考语文试题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攀枝花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18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102分),共四个大题,22个小题。
【二】试题结构
1、考试内容及分值
(1)积累与运用:27分;
(2)阅读:43分(现代文阅读28分,文言文阅读15分);(3)写作:50分。
2、试题类型
全卷以主观题为主。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写作题等。
3、试题难度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比例为6:3:1。
【三】试卷特点
1、回归文本、尊重教材,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能力形成。
(1)词语读音考查(第1小题,3分)12个词语全部选自7、8、9年级各册教材。
(2)病句考查(第2 小题,3分),四个选项均属于基本类型考查。
(3)词语运用考查(第3 小题,3分)四个词语分别出自7、8、9年级课文。
(4)古诗解说或赏析(第4小题,3分)考查材料均源于教材。
(5)古诗(词)文默写的10个句子均出自课文(10题选作8题,8分)。
(6)文言翻译三个句子均出自课内(3题9分)。
(7)错别字修改材料出自课内(1题2分)
完全选自或涉及教材的试题分值达31分,充分体现了回归文本、尊重教材,重在考查基础的命题思想。
2、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如5题、6题,文言阅读材料为课外浅易文言文,重点考
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孤、书、苟、亲”四个实词虽出自课外语段,但均为课
内要求熟练掌握的知识点,虚词“之”也为课内重点掌握
之词。选项中均有与之对应的课内语句(如“邴原少孤”
与“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童子苟有志”
与“苟富贵,无相忘”相对应),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课外问题,达成了课
内外知识的衔接与迁移的目的。
两段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更是如此。
3、阅读理解注重文体特点的把握和阅读能力的考查。
阅读选文(一)《动物的辨色能力》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趣味性说明文,选文(二)《草屋的声音》是一篇借景抒怀、表达人生感悟的散文。
不同文体的考查侧重点有所不同。
说明文重在实用性,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如12题、14题、16题分别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三个方面对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进行考查。15题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和归纳有用信息来答题。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阅读能力。
散文则重在文学性,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正是由于人文性特点,使散文的教学和学时教学中注意化虚为实,散文的阅读及应试教学也是不难把握的。如17题对关键词语“聆听”的理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找到了一把打开课文内容大门的钥匙。18题就在“聆听”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文章内容。19、20、21小题分别从语句赏析、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进行考查。学生只要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与技巧,再加以灵活运用,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
但无论文体如何,分析、综合、文字整合等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结点。16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与知识积累对一种生活现象进行分析。18题特别强调整合文字的能力,而21题则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4、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本试题中第4题古诗鉴赏(3分)、5题和6题的文言文阅读(6分)、7题的文言文句子翻译(9分)、8题古诗文默写(8分)、10题的课外古诗解读(2分,包括名著知识积累),合计28分,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文学)的考查。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古诗文等的积累与运用,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强化他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语文课程标准)”。
5、适当兼顾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相衔接。
如1题中的“告罄”、“颛顼”、“菡萏”、“压轴大戏”等词,就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词语,3题中的“前仆后继”、“如火如荼”亦是如此。5题的“孤”、“苟”、“亲”等文言实词,也是高中阶段文言学习中常常遇到的词语。
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的衔接还体现在试题的选拔功能上。11题对上海世博会会徽标识创意的说明,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16题由西班牙斗牛是因红色被惹怒的这一错误认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概括出这说明了什么生活现象。
这些题目的设置既体现语文关注社会、体验生活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又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选拔。
6、写作贴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