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启示
摘要: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实践家,他否认了实用主义教育观,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旧中国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杜威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学生应“从做中学”,从自身的活动中去感受新知。为此,他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的知识 。
陶行知师从于杜威,但决不照搬仪型杜威,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 
在1919年和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杜威来华访问和讲学,在他的学生如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人的大力宣传下,极大的推动了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而掀起了一些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的热潮,陶行知便是其中的一员。然而,经过假设干年的教育实践,陶行知深感处处碰壁,进而觉悟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必须要有适合自己国情的教育理论;同时,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他认识到不应该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应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还将自己的名字“陶知行”改成“陶行知”,以字示志,也说明自己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不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翻版,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在这一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教育观,“社会即学校”是领域论,“教学做合一”则是方法论、是核心。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又指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应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 ,我们就教什么。以前有人说,礼〔即行为习惯〕是养成的,那是与生活即教育相通的。” 
陶行知说:“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的方法下,不管校内校外都可以做师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即学校”并不是把学校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