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计划
**县位于**市西部远郊,地处成渝经济走廊,幅员面积1399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办事处、22个镇(乡),;始建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取“大丰**”之意而得名;又因“有海棠而独香”白鹭保护小区。
(4)生态旅游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石刻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复合型生态示范区建设,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大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和“农家乐”应运而生。
(5)生态工业迈出可喜步伐。在天青石矿山开采上,坚持合理规划,科学开采,矿产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在锶盐加工上,关闭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化工厂;大力实施五金振兴工程,龙水电镀园区进一步规范,龙水小五金“老、大、粗、黑”的面貌大为改观;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园区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利用效力显著提高。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整治。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仍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人民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工作还相对滞后,全县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水环境形势令人堪忧。全县四条主要河流水质均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域水质标准要求,河流水质总体情况恶劣。农村畜禽养殖粪便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呈上升趋势,少数污染企业不能稳定达标,加之城市排水管道雨污分流、处理工程尚未建成和投入使用,县内河流水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2)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县XX县区域环境噪声虽达功能区要求。但区域环境噪声共设置网格105个(170米×170米),噪声达标的网格只有84个,达标率80%。
(3)陆地生态环境质量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森林分布不均,林地相对集中于东南部低山区,人口密集的城市(镇)周边地区的林地较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调节功能较弱。
(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秸秆、畜禽粪便等各种养殖业的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是全县农村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5)城乡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不可忽视。因收运系统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城乡生活垃圾成为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以城乡生活垃圾为主的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管理亟待加强。
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我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挑战与机遇共存,忧患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努力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全县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真正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县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复兴**的生态资产、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必将促进城乡和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美化、净化、活化的山水生态景观演变,促进传统经济从物态型、基础型、粗放型经济为主导的单一型产业向以生态型、复合型和知识经济型为主导的开放型循环经济转型,从同型同构的竞争经济向共生循环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依法治县、科学治县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公众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逐步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开发强度的加大,生态环境问题必将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主要河流的水污染和水环境综合整治亟待解决;
(2)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需求和固体废弃物猛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3)农药化肥的粗放使用、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大问题;
(4)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应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有毒有害有机物质、新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外来物种的入侵等新环境问题日益凸现;
(6)在经济增长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
(7)公众环保意识逐步提高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