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农业和园林学院 草业081 谢曼梓 202020154114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农业和园林学院 草业081 谢曼梓 202020154114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成功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作者写出了观沧海所见的风光,描绘出祖国河山的宏伟壮丽,借沧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凌云的壮志,乐观进取的,有所作为而不畏艰险的精神,抒发出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本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发奋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屹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全景,,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接着由全貌写到部分,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碣石山仍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给人生意盎然之感。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
从构造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新的境界,新的风格,正反映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后四句“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诗人联络廓落无垠的宇宙,驰骋想象,纵意宕开大笔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似是从大海的胸怀中
升起的,空蒙浑融;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似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