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逐步扩大,财政支出中的问题也日益增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已经成为当前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在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财政预算计划和资金,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中取得一定的成效,财政收支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政府形象得到改善,政府管理能力有所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有两大主要观点:一是认为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更多的是管理绩效问题,所以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应具有企业家的素养,以公共目标为导向,考虑成本效益问题,考虑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供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二是关注“顾客”观念的价值导向。在我国,社会效益中的顾客满意度作为评价财政支出绩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也是衡量政府职能发挥的标准之一,可以强化政府相关职能的发挥和政府形象的改善。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各方关系分析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需求方。政府为实现其经济和社会公共职能,将财政资金拨付给相关使用单位,而这一部分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是否实现了政府职能?财政支出资金使用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状况和项目完成情况如何?为避免资源浪费,政府作为投资人,必须考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这三方面问题。另外,每个年度财政支出都要按照预算计划来拨付,以后年度的财政预算安排也需要以当前年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方。专业评估机构是政府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托,人员构成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它通过其专业的判断能力,主要负责部门和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专业难题,协助确定指标选取、权重的设置、参考标准等,以弥补政府部门自我评估方面的不足。为了规范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行为过程,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例如,2014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CAS)发布了《财政支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指引(试行)》(中评[2014]70号),为政府财政开展绩效评价提供了参考框架。201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PA)颁布了《会计师事务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指引》(CPA[2016]10),提出了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公共利益等评价利益的参考因素,以及更合理的公共服务项目识别方法,还对结果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应用方。社会公众或者服务对象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方。“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政府利用财政支出资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归宿。它既反映了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又满足了社会公众的感知价值。因此,财政支出的服务结果要切实关注社会公众的需要,解决社会公众的实际困难,将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最关键指标之一。
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框架
(一)目标。“花钱问效、无效问责”,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财政支出绩效是否符合或完成了绩效目标?最终达到了什么样的绩效目标?为此,需要设置目标,即预算部门在预算中报告的绩效评价对象要在一定限期内实现产出,并将绩效目标纳入年度预算。根据要求,具体的绩效目标主要包括: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及其所需的成本资源;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的满意度情况;以及衡量以上绩效目标所需的绩效指标等。
(二)原则。首先,应坚持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甄选要契合绩效目标,要以绩效目标为基准,并能够恰当准确地反映绩效目标的完成度。其次,在指标甄选的过程中,应坚持重要性原则。不能只选取容易获取和衡量的指标,而是考虑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评价要求及标准的核心指标,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不能定量或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可以采取定性的方式分析。再次,坚持可比性原则。为同行业中的类似评价对象或相似项目设置通用性能指标,以便于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应充分反映出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效应。最后是系统性原则,即指标的选取、权重的设置、数据的获得应当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方法。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借助绩效指标,按照目标明确、指标细化、原则合理的要求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议和估价。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对照分析,发现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和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并将当期情况与历史进行纵向分析,将不同地区和部门同类支出进行横向分析,系统完整地完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一定时期内支出与收益的对比,即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评价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方法组合来开展绩效评价,如公众评价、专家咨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