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重庆基层医改“疗效”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重庆基层医改“疗效”初探.doc

上传人:王善保 2022/4/10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庆基层医改“疗效”初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重庆基层医改“疗效”初探
谭健 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的“心病”。从2003年新农合改革开始,“强基层”、“公益性”便成为中国医改的主方向。
不过,长期浸泡在逐利环境中,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混乱、设备简陋、效率低下,回归公益电图机、高压消毒锅等设备。
镇村一体化改革,目前已在全区60个行政村铺开。

渝北:信息化提速公共卫生服务

2010年3月26日,渝北区石船中心卫生院。
65岁的曾令菊把公共卫生服务卡递给体检医生雷华,雷华把卡往刷卡机一刷,曾令菊的医疗信息马上显示出来。
雷华从曾令菊的“最近诊断”信息中,了解到她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从“用药情况”中了解到她最近服用了何种药物,于是,很快为曾令菊安排了相应的体检。
“现在省去了不少检查工序,也为我节约了不少费用。”曾令菊欣喜地说。
从2008年下半年起,渝北区的群众便享受到智能化的社区医疗服务。
渝北区打造智能化社区医疗是被逼出来的。
过去,受软硬件条件限制,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不高。以基层防保站接种疫苗为例,接种流程严格,审核疫苗、检测被接种者,一个环节都不能漏。病人常遗失接种证明,为加强接种带来了不少麻烦,无意间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几率。加上防保人员又是半脱产的,一个防保站一年最多只能接种200人次。
每一次上报区内医疗数据,常让区卫生局医疗改革办公室工作人员陈娱瑜头疼,她不得不为此翻箱倒柜,翻遍纸质档案,逐个统计。“区内流动人口和同名同姓者,还容易出现重复统计等情况,导致数据不准确。”陈娱瑜说。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区卫生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信息化改革思路。
从2009年至2010年,渝北区投资建立了全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与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国家免疫规划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联网,实现多系统的无缝衔接、数据共享。
然而,信息化改革伊始,便遇到“水土不服”。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原来大多是半脱产医生,年龄偏大,大多不会操作电脑。他们对信息化很抵触。为此,区卫生局决定以信息化改革为契机,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对公卫人员由半脱产转为专职,一年一聘,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聘用。
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不合格者被淘汰后,到2010年,%,大专学历以上达到70%。
信息化给渝北带来的惊喜不断。2009年3月,“甲流”肆虐全球。国家卫生部要求各地及时上报监测数据,渝北区卫生局上报的数据全市最快。这引来兄弟区县同行的好奇,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渝北区卫生局的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与国家免疫规划管理系统早已实现了对接。“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在多个系统中多次录入庞杂的数据了。”陈娱瑜说。

巴南:农民有了“家庭医生”

4月8日,巴南区惠民街道龙凤村唐常惠家。
唐常惠坐在病床上,儿子王自力坐在一旁,服侍着老母亲。
“唐常惠家吗?”门外传来熟悉的问询声,王自力闻声而去,见到医生晏家强背着医疗箱站在门外。
“晏医生,你怎么来了?”王自力一时摸不着头脑。
“唐阿姨的用药时间到了,我是来给她挂点滴的。”晏家强说,“以后,你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