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品语言 辨形象 析技巧 悟情感.doc

格式:doc   大小:10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品语言 辨形象 析技巧 悟情感.doc

上传人:hqpkhvg379 2017/2/4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品语言 辨形象 析技巧 悟情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品语言辨形象析技巧悟情感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用以考查学生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阅读材料; 又因其语言具有凝练、含蓄、丰富等特点, 而令人难以深刻而准确地解读。当前, 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 或仅一味强调朗读、背诵, 或照搬照抄教辅的解读。学生听后或一片迷茫或收获甚微。在未得解读之法时,学生一旦面对陌生的诗词,就会无从下手,或随意解读。长此以往, 则容易产生畏惧感。因此, 笔者以为,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应该教会学生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一、品味语言,逐词解读古代诗词的语言十分凝练, 可以说, 每一个字词都是不可或缺。我们在解读诗词时,不能遗漏字词,要逐字逐词,准确地去品味、解读诗句。品味语言,首先要能翻译诗句的大致意思,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明确诗中所写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时就要注意词语的倒装,可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江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碧绿而茂盛”。由于声律的要求,押韵、平仄和对仗的工稳,此句中“历历”“鹦鹉洲”就运用了倒装的方法, 在翻译时就要调整位置。要进行准确的翻译, 就要让学生先知道古诗的语言特点, 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尤其要注意词语的倒装与省略部分。品味语言, 其次要能进行充分联想和想象, 揣摩其言外之意。古诗中, 2 常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就如音乐求弦外之音, 又如绘画求象外之趣。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有其局限性,有时不能够完全表达人们心中所想, 所以古诗语言含蓄、丰富。联想与想象的过程, 其实就是丰富诗意, 对诗意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单独去看每一个词,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意味,而联系起来看, 其构筑的意境就有了一种十分浓重的凄凉悲苦的意味, 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思考“言外之意”,主要是要把词语本身与所在语境、相关鉴赏知识联系起来, 思考其在描写形象、运用技巧、表达情感等方面的表达效果。品味语言, 有时还要考虑其在诗歌结构、表达情感方面的意义。很多古诗,诗中都会有一个最能表现其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或句,即所谓的“诗眼”“词眼”。如王安石《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围绕“乱”字展开叙写: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 点明“乱”的部分原因, 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 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 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因此,“乱”可谓此诗之“诗眼”,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诗歌是文学的, 它除了讲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之外, 还大 3 量借助生动的形象来展示意境并传达情感。因此, 深入细致地辨明诗中的形象, 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 也是解读古诗的重要步骤。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为意象,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诗中, 一些意象由于被众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来表现某种相似的情绪, 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 成为了具有相对固定意味的传统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