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措施摘要:内部控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企业各项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 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保障企业正常的营运, 所以企业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入手, 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 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改进措施引言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逐步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会计行业也在摆脱计划经济的旧观念、引进新的会计概念以便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其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引进就是会计行业的一个重大的改革和发展。企业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 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保证企业的利润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构成要素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保证企业经济资源的安全和完整, 确保企业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便于控制和协调经济活动, 而采取 2 的单位内部分工以便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一个内部控制体系。美国的 COSO 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有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检查;我国的内控规范借鉴了美国 COSO 的内控框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内控构成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成因分析虽然我国鼓励企业建立适应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和监督,但是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有些根本就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即使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有效的实施,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空有纸面文章、形同虚设。从我国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看, 内部控制的外界环境、企业自身机制、监督效率等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人员认识不足,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够灵敏, 缺乏创新意识, 思想墨守成规, 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带头重视内部控制制度, 即使有些高层管理者出于一时热情, 将内部控制形成书面文件, 但是缺乏后续的执行或是执行的持续性, 使得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不能够发挥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本应有的作用。 2 、缺乏风险意识,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的风险评估是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步骤,国有企业和家族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主力军, 这两种企业的共同点是企业责任人独揽大权, 一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程序完全由企业负责人说了算, 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 不能正确和灵敏的发现 3 潜在的风险, 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不能为企业提供服务。 3 、缺乏执行力,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近几年,企业逐渐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但是要在企业中得到有效的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有些企业已经制定岗位划分制度、稽查制度、轮岗制度、签章制度等一系列控制制度, 但是这些制度在实际的执行中没有得到落实。一人多职、在同一职位数年、实施和稽查部门重叠等现象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