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止凝血功能检测
生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也被激活。
既达到局部止血的做作,又可防止凝血过程的扩大,保证正常的血液循环。
因此,正常的机体的凝血、抗室检测
血管壁检测
血小板检测
凝血因子检测
抗凝系统检测
纤溶系统检测
(一)血管壁检测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毛细血管壁被标准器械刺破出血(Ⅻ因子被激活)到自然止血(纤维蛋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
Ivy 法:2~6min Duke法:1~3min
Ivy法 >6', Duke法 >3 '为BT延长.
临床意义
血管壁病变,血小板质量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抗凝治疗后
又称束臂试验或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用肢体加压的方法使静脉充血并使毛细血管受到一定的内在压力,直径5cm圆圈范围内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及其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
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
临床意义
血管壁病变
过敏性紫癜、败血症、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血小板病变
数量减少-ITP、TTP、AA、AL、脾亢等。
功能不良-血小板无力症。
(二)血小板检测
正常值(100~300)×109/L。
减少:PLT持续< 100×109/L
1. 生成减少 AA、AL、放射损伤、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等。
ITP、TTP、DIC、SLE、放/化疗后、病毒感染(肝炎、风疹、HIV、流感)。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肿大、输入大量库存血/血浆(血液稀释)。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小板增多 持续>400×109/L;
急、慢性炎症,急性溶血,IDA ;
脾切除术后;
原发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红等。
(三)凝血因子测定
是内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0~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APTT)
延长:
先天性-血友病甲、乙、丙,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后天性-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
DIC中晚期、 肝素、双香豆素、尿 激酶
缩短:
DIC早期、血栓前状态、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
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实验
正常值:11~13s
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
PTR和INR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延长:
先天性-Ⅰ、Ⅱ、Ⅴ、 Ⅶ、Ⅹ因子缺乏症;
后天性-重症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等
、纤溶亢进
缩短:
DIC高凝、血栓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等。
正常值 ~/L
降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 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增高:见于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IB)
(四)抗凝系统检测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正常值 16-18s
较正常对照组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延长:
、纤溶亢进症(循环血中FDP增多、AT-III活性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显著减少)
重症肝病、胰腺疾病、过敏性休克等;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五)纤溶系统检测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检测(D-D)
FDP <20mg/L;D-D <1mg/L。
增高:
DIC及诱发DIC的基础疾病、纤溶亢进症、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等;
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时;
DIC诊断标准
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同时有以下三项以上异常:<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50×109/L;<,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