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中国企业跨国购并.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企业跨国购并.doc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2022/4/12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企业跨国购并.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企业跨国购并
陆学平 金润圭 摘要: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动因、现状和机会,进而讨论了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模式选择及其实施的典型案例,最后对当代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的合资计划,但上汽已拥有了罗孚25、75系列轿车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而这正是上汽构建自主品牌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并且上汽已经列出2007年推出5万辆自主品牌轿车的计划表。然而,南汽的胜出打乱了上汽早已布好的一盘棋,而它自己此次所购得也只是仅剩部分资产的罗孚。
(3) 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产业、行业分布。中国企业跨国购并涵盖了所有产业,但就交易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购并,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著名的如“中海油”2002年的3次跨国购并,涉及金额都在3亿美元以上。。其次是“二产”,该产业的石油冶炼、化工、电气、网络、汽车制造以及家电等行业,都发生过几起较大规模的购并,著名的案例如TCL收购德国施奈德公司、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等。第三产业最少,其购并涉及金融、通讯、IT等行业,著名的有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以及浙江万向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l等。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采矿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成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前三大行业,分别占总投资的29%、%%。
2. 中国企业跨国购并的机会世界经济新的变化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自身发展已为中国企业的跨国购并提供了战略机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强劲增长和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足以支持中国企业进行更大规模的跨国购并。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着8%~9%的增长率,这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中国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跨国购并提供了强大保障。
其次,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双高”‘背景也为中国企业的跨国购并提供了历史机遇和现实条件。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奠定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为“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至2004年,%,其总额由6 208亿美元上升为11 548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最新统计,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达到14 ,%,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达7 620亿美元和6 ,外贸顺差过千亿。而且,2005年中国内地与前六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均超过千亿美元规模,其中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分别突破2 000亿美元。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巨额外资的持续流入,中国外汇储备激增。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到2005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 189亿美元,全年增加2 089亿美元,这一余额再创历史新高。可以说,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展跨国购并的宏观经济条件已经具备。目前,中国已充分正视持续高增的外汇储备问题,并在外汇管理政策上采取了诸如“严进宽出”的措施。不过,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和近年来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中国外汇储备仍继续走高。在此形势下,强大的资金储备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跨国购并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最后,中国企业在制造业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当前,发达国家企业由于在国内遭遇成本上升等困难而正面临产业转移,此时购并它们相对便宜,这对中国企业是个机会。此外,中国现阶段面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而制造业的跨国购并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此,中国企业的跨国购并在行业选择上,优先进入中国具有优势的制造业,是实施错位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

三、中国企业实施跨国购并战略的典型案例分析

1. 案例一: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2003年11月5日,TCL公司和全球第四大视听消费电子产品供应商法国汤姆逊公司签署协议,,TCL和汤姆逊分别占67%和33%的股份。新公司通过合并重组TCL与汤姆逊的彩电及DVD业务,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基地。
(1) TCL本例跨国购并的战略环境分析。近年来,具有规模、制造成本优势的中国彩电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面临研发力量薄弱、贸易壁垒、在目标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低、营销渠道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研发力量薄弱,使中国彩电企业目前在核心技术方面基本上没有专利权。2002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