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杜甫草堂导游词.docx

格式:docx   大小:3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杜甫草堂导游词.docx

上传人:圭圭 2022/4/13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杜甫草堂导游词.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杜甫草堂导游词
对古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全诗感情真实,泪洒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对联作者何绍基,时任四川学政,以书法名于当时,其诗作在咸丰、同治年间被誉为学苏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
  我们此时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正门。在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小溪,这就是浣花溪。浣花溪属岷江水系,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正门正中有一匾额,上书”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允礼的手笔。
  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其次重建筑。”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穿过大廨,我们便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相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也反映了唐朝转折时期的社会动乱,民间疾苦,读其诗,犹如读一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也被尊为”诗圣”。










  出诗史堂,我们望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日看到的样子。此时此刻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线、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特别奇妙。上联”万丈光线”,出自唐代闻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那么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振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来宾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的确、果真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的确称得上光线万丈,可以振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旧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