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7].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7].docx

上传人:jsyhqk 2022/4/13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57].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和对于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认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注意在日常学****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实验精神.
教学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和对于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理解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认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注意在日常学****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实验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如何认识并改变中国学生缺乏实验精神的现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理论动手才能。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中国科技大学声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精品文档请下载)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根底教育过于注重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的训练,而无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开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开展和个人经历,并联络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展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和“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学****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通过正反论证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
三、研读课文,学****论证方法
默读第二部分,考虑以下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阐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层(2):正面解释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开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根底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如今所谓的实验。(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讨论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如今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理论,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开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详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