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国内工程物探进展评述.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内工程物探进展评述.docx

上传人:lajie 2022/4/13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内工程物探进展评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内工程物探进展评述
国内工程物探进展评述
近年来国内工程物探研究有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解决工程疑难问题能力的提高、新的技术方法的开发、和新的仪器设备的研制等三方面。
1. 工程疑难问题研究进展

短时傅立叶二维时频分析
3). TST隧道超前预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隧道超前预报是工程物探领域的疑难问题,在隧道内观测会接收到不同方向的回波,如何识别和剔出两侧和上下方向的回波,保留前方的回波,是超前预报面临的第一个技术难题;其次,隧道内空间有限,如何准确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波速分布是第二个技术难题。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国内铁道系统开发的‘负视速度法'、国外瑞士Ambeger公司的TSP203等超前预报技术都没有解决这两个问题。‘负视速度法'、TSP203的观测系统是
沿平行隧道轴线的直线上布置,只能获得横向零偏移距道集,无法确定前方波速
和距离。他们不能区分不同方向的回波,因而偏移图像位置不准,图像不真实。TST技术以逆散射理论为基础,观测系统空间布置,获得横向不同偏移距的散射道集,应用F-K二维滤波技术滤除侧面和上向方向的地震回波,分离和保留前方返回的地震波,以偏移叠加能量最大化原理为判据,实现围岩波速扫描分析,进而完成围岩速度分析和地质结构深度偏移成像。该方法科学严谨,不但有效地解决了不同方向回波的识别与滤除问题,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围岩波速分布的准确分析问题,保证了超前预报偏移图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超前预报结果不但提供了反映构造特征的偏移图像,而且提供了反映围岩速度分布图像,便于综合分析解释。TST系统包括硬件与软件,几年来在云南、四川、重庆等地高速公路隧道超前预报中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具有很好地应用前景和推广意义。

4. SSP地面地震剖面技术与应用。该技术是基于地震散射成像技术,与TST技术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在地表观测。反射地震技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应用效果不好,特别是对于向汶川地震中坍塌的山体,反射层横向不连续,波速变化剧烈,无法获得有效的CDP叠加剖面。为满足山区复杂地质条件的需要,亟待开发新的浅层地震处理技术。SSP地面地震剖面技术正是针对山区复杂地质条件的需要开发的浅层地震剖面技术,它可同时确定岩土介质的波速分布和岩土界面的位置与形态。图像直观、分辨率高。该方法的地震观测沿地表剖面布置,激发点距6-8m,接收点距2-4m,探测深度达50-100m。展现垂直剖面内岩、土波速分布、岩土界面深度与形态。该技术于适合岩土介质波速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有较大变化的场合,特别适合复杂造山带和坍塌区的浅层地震勘查,在汶川地震灾区边坡勘查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混凝土桥梁浇注质量的声波CT检测。我国现有桥梁超过55万座,已经成为桥梁大国。其中绝大部分是混凝土桥梁,有将近1万座桥梁不同程度的存在结构问题,需要检修与加固。以往的检测技术主要以外观检测为主,缺乏结构内部质量与健康状况的无损检测与评价技术,成为桥梁结构检测的一大难题。2022年在重庆开始用声波CT技术对桥梁混凝土质量与健康状态进行检测试验,以混凝土波速分布评价混凝土强度、密实性与均匀性,并进行了钻芯取样对比试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此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