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再访麻田
王家进 2003年9月,我随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在太行》摄制组踏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的足迹,再次来到左权麻田,亲身领略了太行山的雄奇壮美和老一辈革命家们当年的战斗风采。
麻田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在左权百姓再访麻田
王家进 2003年9月,我随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在太行》摄制组踏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的足迹,再次来到左权麻田,亲身领略了太行山的雄奇壮美和老一辈革命家们当年的战斗风采。
麻田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在左权百姓的心中,是左权的“小江南”;在革命家的心中,在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这里是抗日志士敬仰的“小延安”。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光荣的革命历史在这里交汇,既给人视觉的美,又使人感到精神的美。
麻田四周的群山,奇峰突兀,直插云霄,峭壁对峙,层峦叠嶂,清漳河蜿蜒于峭壁川野间绕麻田东流。望着滚滚东逝、奔腾不息的河水,听着千山万壑间山风涌起的阵阵松涛,情不自禁地想起陈毅元帅当年豪迈的诗句:“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紧急关头,一大批抗战精华肩负着民族的期望,跃马太行,扎根麻田。
威武雄壮的八路军总部来到了麻田,所向无敌的八路军129师来到了麻田,激流勇进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也来到了这片温暖、厚实的土地上。“太行天下脊,形胜孰能齐”?庄严雄伟的太行山在烽火岁月中更显挺拔,在战火的洗礼中更加璀璨秀丽。从此,一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战歌响彻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抗战精华战斗在太行山上,麻田的田野上叠印着朱德、彭德怀深深的足迹,麻田的青石上留下了刘伯承、邓小平沉思的身影,苍松翠柏间回荡着陈毅《过太行山书怀》的仰天长啸,与此相去不远的十字岭上还抛洒着左权将军殉国时的斑斑血迹……太行浩气传千古,英雄业绩代代传。
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我们来到当年八路军总部驻扎过的大院。1941年7月1日,正是抗战最艰苦的年头,八路军总部迁到这里,至1945年8月15日离开,八路军总部在此总共驻扎1457天。如今,总部旧址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成为后人永久瞻仰的地方。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这里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部旧址青砖碧瓦,沐浴在秋天和煦的阳光下。高大朴素的门楣上高悬着1986年5月24日杨尚昆同志亲笔题写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匾额。大门左侧的墙上,镌刻着陈毅元帅写于1944年1月的长诗《过太行山书怀》。诗云:“此日见太行,险峻称第一。我初入山来,麻田度良久。六年战平原,山居睡沉寂。朝来启户牖,山光照四壁”。
在陈毅的笔下,太行山千峰壁立,万壑纵横,巍峨高耸,瑰丽多姿,这是多么动人心魄的诗情画意啊!他把太行山的挺拔峻伟和华北军民的英勇抗战联系在一起,使诗意进一步升华:“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一九四二年,苦战破铁壁。主力与民兵,敌军尽战栗。始知不义战,厥功永难毕。”诗中“不义战”一句,出自《战国策?魏策》中“春秋无义战”的论断。陈毅引经据典,是以此激励敌后军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要团结一致,坚持抗战,中华民族必然有光辉灿烂的前途。
陈毅的豪情壮志使人顿觉荡气回肠。我迎着徐徐而来的山风,久久地面壁而立。我的前后左右是高耸入云、苍翠陡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