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古诗词鉴赏正文
第一篇:古诗词鉴赏
语文备课大师
一、专题名称:古诗词鉴赏
二、课时安排说明:
诗:二课时 词:一课时 曲:一课时
三、专题说明:
语文备课大师 这里说的“背景”,一方面是指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如:生活境遇、身世变化、宦海沉浮等。如要理解《黄鹤楼》诗中的情感,可结合崔颢写作此诗时的背景:这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当时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加迫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另一方面,是指诗词扎根的土壤——当时的社会现实。如《卖炭翁》诗中的情感解读,则必须建立在对当时封建“宫市”制度的了解上,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眼,透视情感
很多诗词中会有一个字或一个词成为诗词的核心,成为解读诗主旨的钥匙。这个字或词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6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断肠”是“诗眼”,表达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寂寞悲凉的情感。
(五)技巧分析
熟悉常见的诗词手法技巧,分析其特点和作用,然后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常用的诗词手法技巧如下:
1、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反问、设问、对偶、双关、借代等。 在09中考古诗文考试篇目里,比喻的修辞方法较为多见。如“欲把西湖比西子”、“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作用是使比喻的本体生动形象。它与其他的修辞手法一样,与现代文中的作用相仿。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以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摩出春末夏初的景色。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作者将宫使的趾高气扬、横行跋扈与卖炭翁的无可奈何、满心悲愤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封建“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的《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公正和谐的特点,写出了山南山北的特点。 张养浩的《水仙子 咏江南》中“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采用对偶写法,描写了江上雾霭弥漫、烟云缭绕的景色和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檐相接的画面特点。
7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既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的“天狼”一语双关,既指天狼星,又隐指西夏。
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自己虽然鬓边添了些许白发,但仍然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以立功边疆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诉衷情》中,“心在天山”中的“天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2、运用典故
用典是诗词中的现象,它可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和含蓄性,还可便于诗人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晋人王质的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陆游的《诉衷情》中“尘暗旧貂裘”一句,借用苏秦典故,表达自己未能施展抱负的郁闷
9
3、情景交融手法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很多古诗词中,既有景的描写,又有情的抒发。既要分析景的特点,又要分析景中蕴含的情感。如关汉卿的《四块玉 别情》中,“凭栏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景中含情,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前三联描绘的是山间秋景,动静结合,画面清幽、恬静、淡远。尾联则意在表明自己的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志趣。
杜甫的《登高》中,前四句写景,描绘出秋天萧瑟的特点;后四句抒怀,抒发作者悲凉的心情。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沉郁悲凉,情景交融。
4、烘托
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深秋的肃杀、空寂、凄凉之景,烘托了诗人愁苦悲凉的心境。
5、特别的词语组合
①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词
崔颢的《黄鹤楼》中,多次运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如“历历”“萋萋”,使作品诵读时呈现出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乐美的艺术特点。
10
②运用名词组成画面
白朴的《天净沙 秋》、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用大量名词,组合成秋天的画面。如“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6、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