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文档名称:

食品污染生物污染.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5,900KB   页数:7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食品污染生物污染. ppt课件.ppt

上传人:SSL2021 2022/4/14 文件大小:5.7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食品污染生物污染. 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章 食品污染
第一页,共七十页。
*
相关概念
食品污染
食品在生产(包括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与兽医治疗)、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和烹调等环节中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布:天然存在于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肠道内,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中不存在沙门氏菌,但如果环境受污染或捕捞后受污染,沙门氏菌会进入海产品内。
沙门氏菌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等较为常见。
症状:引起恶心、呕吐、腹部痉挛、发烧。
第二十页,共七十页。
*
涉及的食品:生肉、禽、海产品、蛋、奶制品、酵母、酱油、色拉调料、蛋糕粉、奶油、夹心甜点、糖果等。
预防措施:
——充分加热产品杀菌;
——将产品贮存于4C 温
度下冷藏防止沙门氏菌生长;
——防止加热杀菌后交叉污染;
——禁止病人和沙门氏菌携带者进入食品加工间。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页。
*
李斯特氏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分布广——土壤、蔬菜、海水沉积物、水体。
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它能致病和产生***。
易感人群:免疫缺陷的人,包括癌症病人、吃过影响免疫系统药品的人、酗酒者、怀孕的妇女、胃酸少的人、爱滋病患者等。
症状:引起脑膜炎、流产、败血症、甚至死亡。
涉及到的食品——乳制品、蔬菜、肉、禽、鱼、熟的即食食品。
最大的威胁:来自不需再加热的即食食品。
注意:能在2C下生长。
预防措施:充分加热产品,防止熟产品再次污染。
第二十二页,共七十页。
*
李斯特菌是常见致病菌,分布广泛,繁殖力强,能引起孕妇“流感样”症状、死胎、早产、菌血病,还可导致成年人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等。健康人群感染李斯特菌后通常病情轻微,但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统虚弱者病情通常较重。

李斯特菌感染者可以在食用受污染食品两个月后才出现症状,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感染者通常在感染后一到三天即出现症状。
2011年9月28日,报道称美国已有18个州72人因食用受李斯特菌污染的甜瓜而染病,其中至少13人死亡。这是美国自1998年以来致死人数最多的一次食源性疾病疫情。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页。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常见于人、动物肠道内;
许多类型不致病,在肠道内有有益功能;
致病性大肠杆菌是通过环境污染进入食品中的;
主要致病种类:
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型)
产肠***性大肠埃希氏菌(***型)
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型)
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型)
第二十四页,共七十页。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症状:腹部痉挛、水性或血性腹泻、发烧、恶心和呕吐。
染病剂量:几个至上百万个。
控制方法:
充分加热杀菌;
在4C 以下冷藏产品;
防止烹调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
禁止有病人员加工食品。
第二十五页,共七十页。
*
炭疽杆菌(Bacillus anchracis)
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
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
预防:预防人类炭疽首先应防止家畜炭疽的发生。目前我国使用的炭疽活疫菌,作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维护半年至一年。
第二十六页,共七十页。
*
变形杆菌(Proteus)
变形杆菌属包括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莫根变形杆菌、雷极氏变形杆菌。
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与动物性食品有关。特别是熟肉制品和凉拌菜等。也有病死家畜肉等。
症状:
进食后2~30小时出现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
预防措施:
⑴防止食品被变形杆菌污染;
⑵控制食品中变形杆菌的繁殖;
⑶彻底杀死变形杆菌。
第二十七页,共七十页。
*
嗜盐杆菌属与嗜盐球菌属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嗜盐,在12%食盐甚至更高浓度的食盐中均可生长。多见于咸鱼。
嗜盐杆菌
乳杆菌
乳杆菌属革兰氏阳性杆菌,厌氧或微需氧,在乳品中多见。
第二十八页,共七十页。
*
弧菌属与黄杆菌属均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主要来自海水或淡水,在低温和5%食盐中均可生长,故在鱼类等水产食品中多见。
霍乱弧菌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页。
*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分布:天然存在于海洋,需要有盐才能生存。在沿海水域中捕捞的鱼、贝类中常被检出该菌嗜盐菌。
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部分菌株产生耐热性溶血***,该***可溶解人的血球。
预防措施:
——避免生食水产品
——彻底加热海产品
——防止加热后的海产品受到交叉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