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当前,我县出现的大规模的群众信访活动,特别是影响面极大的集体上访活动(简称集体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的社会稳定,极大地牵扯了各级领导的精力,进而影响了我县的发展速度,制约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因此, 加强对集体上访问题的研究,认真分析集体上访的成因和特点,探索处理集体上访的方法和措施,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于今年 1 月中上旬分别深入到县纪检委、县信访办、静海镇政府、县工业总公司等多家单位,就我县集体上访的现状、成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对天津市静海县群众集体上访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自 2002 年以来,我县群众通过信访、特别是集体上访表达意愿、反映问题已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形式,而且集体上访总体上呈递增之势。 2000 年集体上访 86 批次、 2401 人次; 2001 年 76 批次, 2343 人次; 2002 年 83 批次, 3509 人次, 2003 年 131 次, 3442 人次。 2004 年集体上访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截止到 10 月份,全县乡镇局共受理群众来访 12500 件次,县信访办公室共受理来信来访案件 5832 件次, 5839 人次,比 2003 年同期的 386 1 件次上升 40% ,其中集体上访 112 批 5430 人次, ( 赴市集体上访 11 批次, 603 人次,赴京集体上访 10 批次, 501 人次) 。从反映的问题看,主要集中在 4 个方面:一是企业改制、职工下岗,置换身份方面的问题 21批 1788 人次,占信访量的 % ;二是农村土地征用和土地调整方面的问题 24 批 1485 人次,占信访量的 % ;三是土地补偿款分配及服兵役问题 19批 545 人次,占信访量的 % ;四是村干部以权谋私及经济方面的问题 11批 400 人次,占信访量的 % 。从 2004 年我县群众集体上访情况看,呈现六大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集中性。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相对集中。在农村,由于中央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和近两年风调雨顺,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对土地调整和土地征用倍加关心,造成本年度因土地问题的集体信访居高不下;同时由于一些村干部工作作风不民主、廉洁意识不强,而村民自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提高,由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的集体访也为数不少。在城镇,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上访问题主要集中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经济补偿标准等问题上。第二、目的上的趋利性。群众集体上访所反映的问题基本上与参与者的自身利益有关。这其中有不少是因为基本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或原有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引发集体上访,不是针对根本的政治制度,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如某村部分村民连续要求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要求给村民上养老保险。第三、信访形式的组织性。有的集体上访事前计划周密, 准备充分,呈明显的组织化倾向。有的集体上访成员在聚集串联过程中不断强化心理误区和偏激情绪,有的集体上访一旦成势,对正常的信访处理造成极大冲击,处理难度不断加大。我县 2004 年在土地征用、土地补偿款分配、土地调整等问题上,有组织的集体上访和重复上访增多。如很多集体访有牵头人、有通讯工具、有经费,经费来源为摊派。第四、表达方式的偏激性。集体上访人员与政府的对立情绪越来越来越严重,对抗性增强,信访秩序混乱。有的集体上访围堵县委、县政府门口,冲击领导办公室,影响了正常的办公秩序;有的集体上访人员在政府机关过夜,滞留时间长达 28 小时。赴市、进京上访人员情绪行为激烈,劝返难度大,重复上访率高。有的进京集体上访人员长时间围堵国家机关门口,在北京滞留 70 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办公秩序和首都的社会稳定,严重损害了我县的形象。第五、时间上的择机性。每逢重大政治活动或政治敏感期,特别是五一、十一、两会期间信访量明显增强。我县近几年出现的群众上访事件都具有这个特点。第六、问题处理上的复杂性。从集体访反映的情况看,很多问题纠缠交织在一起,解决难度较大。如反映农村征用土地及土地补偿款分配、村干部经济问题及工作作风的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同时,老百姓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明显,想法要求与政策之间距离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