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docx

格式:docx   大小:47KB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docx

上传人:无需盛会 2022/4/15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教学理念,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2、实践体验阶段(第7-17周)
  A、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
  B、调查研究
  C、组内交流期间穿插学校组织专家、校外指导员、教师的专题讲座。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3、表达和交流阶段(第17-19周)
  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实现成果共享。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3
  研究性学习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了更好的贯彻研究性学习,在这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本学年计划如下:
  一、课程设置目的: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主面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课程实施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研究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
  2、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自选其中一个课题。课题设置尽可能涉及各个学科。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成: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性学习研究计划4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意义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1、学校课程改革办公室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协调课改办: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主要承担者,负责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划与管理;负责对教师的培训;负责为组织成果展示提供资源保障;组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协调与校外有关方面的联系。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2、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教务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教师调配、学校教学资源的组织、学分登录,负责对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其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政教处:负责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安全教育与安全保障,负责对班主任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总务处:负责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提供后勤保障。
  3、教师职责
  (1)班主任职责:
  对全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负责。协助课改办进行培训,负责各个实践环节组织协调,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文档和评价材料整理归档,组织班内展示与评价。
  (2)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各科任课教师兼任。任务是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同学一起研讨提出课题、选定课题、指导开题报告、准备开题答辩、指导课题实施方案、记录整理材料、指导结题报告和参加结题答辩等。每学期指导任课班级的研究小组不少于2组,指导总数不超过6组。每位参与研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