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docx

格式:docx   大小:1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whetyo 2022/4/15 文件大小: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相关论文知识,把握论点、论据、论证及脉络。(重点)
体会阅读议论文的要点和技巧.(难点)
领会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难点)
教学课时:两节课
教学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理解和掌握相关论文知识,把握论点、论据、论证及脉络。(重点)
体会阅读议论文的要点和技巧.(难点)
领会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难点)
教学课时:两节课
教学备课: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可略)
2、根底知识: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可以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详细经历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交代话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论题。以中国学生生存的问题和作者经历为例,
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端,再次点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板书: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         (2)—(5)     (13)
                                      (6)—(12)
引论——--—-—--——---本论————-—--—--—-—结论
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重视实验)(不是儒家侧重的像自己的内心去探究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的抽象道理,而是用科学实验来提醒事物的本质.)
每段段意如下:
(1)(因此)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自然科学。
(2)(就是说 就是 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和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3)(但是因为因为)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致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讨论自己(结论).
(5)(因为 儒家 根源)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如今.
(6)(所以)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诉我们  只能不能)  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 而是比方)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详细的方案,有一个适当的目的。
(10)(由此  因为)  用“根本知识的打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因为)  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这方面  有……的经历为证)  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