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5].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5].doc

上传人:brozn 2022/4/15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5].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性.
(2)学****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1)反复朗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粹,不欺骗自己。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录音,考虑以下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详细表现是什么?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答复。)
4.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主要讨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自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考虑,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四、合作探究
1.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l段):?
第二部分(2~12段):解决问题
第一层(2~5段):分析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二层(6~12段):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3段):.
2.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 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
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如今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第8段举研究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