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9].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9].doc

上传人:brozn 2022/4/1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39].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络学****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
一、导入:功勋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向前来探望的温《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学****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络学****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
一、导入:功勋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提出经典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出色人才”。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理清课文构造,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构造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明确:1、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到达、得到。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4、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应当怎样进展实验?
4、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科学开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实验的方法:
,而是积极的探测.
,它需要有细致详细的方案.
4、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 二,探究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方案,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四、三读课文,合作探究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什么?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历证明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