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上传人:wltawn 2022/4/15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目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的:
结合议论文三要素,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论据作用,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根本方法。
情感《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目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的:
结合议论文三要素,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论据作用,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根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的:
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议论文三要素,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根本方法。
难点: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英国诗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似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似鸟儿没有翅膀.”,可是一旦遇上科技作品制作却常常不知所措、无法完成。可悲的是,我们每天只知道学知识,却很少去想一想我们不能用的原因。今天,很幸运,我们有缘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真正的求知。
(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一读课文,明确中心论点
1、全班齐读课文,考虑: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2、学生答复,明确: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科学?”这一论题,提出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心论点.
3、从文中看,丁肇中教授所说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实验精神
三、二读课文,把握文章论据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据材料,并用简单的话概括事实论据。
2、提问学生,并归纳:
(1)道理论据
①“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精品文档请下载)
②《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到达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精品文档请下载)
(2)概括事实论据
①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
②通过实验理解竹子性质。
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④“我”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四、三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及过程
1、阅读文章道理论据,考虑: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学生答复,明确:道理论证,交代“格物”“致知”的出处,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目的。
3、默读课文,考虑:文中所运用的事实论据分别是从什么论证角度来论证什么观点?
4、学生答复,形成表格:
列举事例
论证观点
论证角度
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讨论自己。
反面论证
通过实验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方案的探测。
正面论证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论证
“我"在美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