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6
文档名称:

第四章 反渗透过程.ppt

格式:ppt   大小:3,776KB   页数:1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四章 反渗透过程.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4/16 文件大小:3.6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四章 反渗透过程.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章 反渗透过程
本讲稿第一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是最早工业化的膜分离过程之一,在压力的推动下,液体混合物中的溶剂(如水)和溶质以不同的速率透过膜,在膜的透过侧得到比较纯净的溶剂,而在膜尿 素

K2SO4*

甘 油

NaNO3

砂 糖

NaCl

CuSO4*

Na2SO4*

MgSO4*

Ca(NO3)2

NH4Cl

CaCl2

LiCl

BaCl2

LiNO3

Mg(NO3)2

KNO3

MgCl2

KNO3

*硫酸盐与其它盐不同,其B值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小
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反渗透发生的条件
用一张选择透过溶剂的膜,将容器分成两部分,分别注入同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则会发生平衡、渗透和反渗透三种情况。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1. 当膜两侧的静压差等于渗透压差时,膜两侧的化学位相等,则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如图4-2(a)、(c)。
2. 当膜两侧的静压差小于渗透压差时,稀溶液一侧的化学位高,则溶剂将从稀溶液侧透过膜进入浓溶液侧,即发生渗透,如图4-2(b)。
3. 当膜两侧的静压差大于渗透压差时,如图4-2(d),浓溶液的化学位高, 则溶剂将从浓溶液侧透过膜进入稀溶液侧,这就发生反渗透。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从上面的说明可知反渗透过程必须满足二个条件:

一是有选择透过性的膜;
二是操作压力差必须高于溶液的渗透压差。
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描述反渗透过程的机理模型
反渗透过程主要应用于从海水或苦咸水中脱盐制淡水, 理想的脱盐反渗透膜应该是不妨碍水的透过,而溶解的盐完全不能透过。但实际上,水和盐均能透过膜,只不过是透过的速度不同而已。
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有许多模型来描述反渗透过程,主要可以分三类:
微孔类模型
溶解—扩散理论
孔隙开闭学说
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微孔类模型
氢键理论
筛分效应学说
优先选择吸附—毛细孔流机制
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氢键理论
氢键理论亦称孔穴式与有序式扩散(hole-type and alignment - type diffusion),该理论主要用于描述醋酸纤维膜的反渗透过程,认为当水进入醋酸纤维膜的非结晶部分后,同羧基上的氧原子形成氢键,成为结合水, 这种结合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膜内的孔径,孔径越小结合越牢。
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本讲稿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筛分效应学说
该学说认为反渗透也和一般的过滤一样, 主要是靠筛分效应把盐同水分开的,即由于膜内孔径比水分子大,但比水合后的离子小,从而水分子可以透过膜, 而盐不能,使盐水得以分离。图4-4为实验值(·)与该理论值(线)的比较, 这说明该学说还是能较好地描述反渗透过程。一般认为在反渗透过程中筛分效应起一定程度的作用。
本讲稿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本讲稿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优先选择吸附—毛细孔流机制
优先选择吸附—毛细孔流机制(Preferential Sorption—Capillary flow mechamism)是由Souirajan提出的,根据Gibbs吸附方程, 认为由于膜的化学性质( 亲水性)使之对溶液中的溶质具有排斥作用,结果使靠近膜表面的溶质的浓度梯度急剧下降,而在膜的表面上吸附了一层纯水层,如图4-5(a)所示, 这一纯水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不断从膜的毛细孔中渗出,如图4-5(b)所示。
本讲稿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本讲稿第三十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若纯水层的厚度为δw,则根据该机制, 膜孔径的大小最好为纯水层厚度δw的2倍,称之临界直径。如果孔径大于2δw,则在微孔的中心将出现一个直径为(孔径-2δw)的溶液流,使溶质也从孔中透过膜,导致脱盐率下降;反之, 如果孔径小于2δw,虽选择性好,但膜的渗透性能下降。
本讲稿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一十六页
纯水层的厚度与界面性质有较大关系,大约一到两个分子层的厚度,可用下式计算。
(4-5)
式中:δw—纯水层的厚度
a'—溶液中盐的活度系数
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