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肝炎病原学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类
HAV -----甲
HBV -----乙
HCV -----丙
HDV -----丁
HEV -----戊
HGV -----庚
TTV
各型病毒 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 阻断母婴传播:
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先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而后再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对预防母婴传播更有效
具体方法:
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预防特殊情况下的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易感者在某种场合,意外地遇到乙肝病毒感梁的危险时,可单独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护理、治疗乙肝病人时刺破皮肤,应在12小时内给可能受染者注射一支,一个月后再重复注射一次 .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抗HBs阳性的健康献血员的血清,经过浓缩工艺制成的,内含高效价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量测定价值的只有抗HBs。但这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的判断;也就是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HBs定量超过10 mIU/ml,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免疫力及持续时间与抗HBs含量高低应成正比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由于HBeAg是核心抗原的成分,其阳性和滴度常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及判断传染性的强弱。
急性乙肝时HBeAg呈短暂阳性,如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提示转为慢性.
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时,HBeAg阳性常表示肝细胞内有乙肝病毒活动性复制,当HBeAg转阴,伴有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转阳,常提示乙肝病毒停止复制。
血清HBeAg阳性者,
HBsAg亦为阳性.
HBsAg和乙肝病毒之间自然就缺乏正相关。而HBeAg通常与乙肝病毒存在之间有很好的正相关,其也是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的一个主要血清学指标。按理其应该可以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观察指标,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但由于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前C区常易出现点突变,使得HBeAg表达缺失,此时血清HBeAg测定为阴性,但病原体仍大量存在。因此,HBeAg也不能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观察的指标。
HBeAg与病毒Dane颗粒、HBV DNA具有伴随关系,是HBV复制活跃的血清学指标,血清HBeAg阳性说明传染性强
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 出现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可持续较长时间。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时,如抗HBe阳性,HBeAg常为阴性,表示乙肝病毒无明显活动性复制,传染性较弱,临床上慢性肝病的活动性较低。
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HBs不同。
近年来发现个别乙肝e抗体阳性,但乙肝病毒核糖核酸(HBVDNA)亦为阳性者的病情迁延不愈,这是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临床上不可忽视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 抗HBc总抗体、
抗HBc-lgM)
抗HBc-lgG)。
抗HBc出现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急性期,恢复后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滴度则逐渐下降。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抗HBc持续阳性。
单项抗HBc阳性表示过去可能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临床意义需与其他指标结合而判断。分别测抗HBc-lgM和lgG更有意义。
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抗HBc IgM可以说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抗体,在乙型肝炎的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 .
抗HBc IgM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HBV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
急性乙肝病人抗lgM呈高滴度阳性,特别对于HBsAg已转阴的病人,抗HBc-lgM下降的速度与患者病情相关,下降快预后好,1年内不降至正常或滴度高低呈反复现象者均提示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慢性乙肝活动期抗HBc-lgM呈中滴度阳性,并可区分活动期和非活动期。
抗HBc-lgG出现时间较迟于HBc-lgM,主要见于恢复期和慢性感染.
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