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因冷而烧成灰烬.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因冷而烧成灰烬.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22/4/1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因冷而烧成灰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因冷而烧成灰烬
王 芳 除非逃到这个世界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在短暂的42年里,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在尚未完全放弃时又走入另一世界。在他之前有兰波,之后有昆德拉反复吟咏:因冷而烧成灰烬
王 芳 除非逃到这个世界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在短暂的42年里,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在尚未完全放弃时又走入另一世界。在他之前有兰波,之后有昆德拉反复吟咏:生活在别处。作为一个受苦受难民族――犹太族的代表,他说出了人类心底真正的恐慌――害怕因为停止而死亡,所以心总在飘荡,这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伤口。与恐慌携同而来的,是卡夫卡的人生和他的作品带给人的感受:诗意的纯粹,纯净的单调,神经质的内心抒写,永无休止的语言“城堡”。
他无意去拯救什么,只是在展现不安的存在,无边的生活。他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他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
1883年的捷克,在德国统治的阴影下,处于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卡夫卡家族流的是犹太人的血,在德国,犹太人受到歧视和驱赶,生活在一种不安全感中,卡夫卡的祖先们举步维艰,弗兰茨的母系洛维家族也很受歧视。他们的结合,将家族与种族的苦难与光荣、坚强与敏感同时融进了卡夫卡的血液。
卡夫卡的出生地布拉格,到处矗立着色调灰暗的公寓。在庞杂的公寓里,四壁阴森,过道黑暗,管道粗陋,屋子里满是霉味,以及白菜和床褥的陈腐气息。
如果从生存环境里感知的“冷”,能够有人性的“热”来补充,他或许还不会那么孤独,更不至于对生活充满恐惧。然而,粗暴的父亲常常扬起裤带,厨娘随时可能付诸实践的威吓,使他始终处在一种悬而未决的担忧中,这种担忧又造成了他内心的软弱无助。与此同时,母爱也缺席了。卡夫卡的母亲为了创业很少陪他,她白天打理公司,晚上陪父亲打牌,对小卡夫卡置之不理,这无疑把他推入了一种不安、渴望而又绝望的心理状态之中。
随着中学时代的来临,卡夫卡感觉到,如果世上真有“可爱的手”,那可能是在孤独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因为与生俱来的怯懦,以及“说着德语的犹太人”的尴尬,卡夫卡在强悍的生活面前,除思想是可以自由驰骋的天空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容身之地。他一头扎进了文学中,文学成了他最后的避难所。他经常挑灯夜读,渴单所读所写,皆是“咬人的书”,这实际上足文学的最高境界。然而,即使是这最后的一隅,也遭到家人的指责。他在日记中写道:“开始是多么痛苦!从我写下的东西里面,何等样的寒意整天追逐我!”“从这一家人的情感中,我洞见了我们这个世界冰冷的空洞,我首先想找到一把火……”此时他的内心世界是一一片“冰封的大海”,他用文学的主观的“热”,描绘主观的“冷”,唯有文学能将这大海解冻。
从他的青年时代起,到得结核病死去,卡夫卡一直在写作。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写作者”了。然而生活就是一场“肉搏”,他这个“最瘦的人”,是无力承受“肉搏”的,他永远只是“在成年人中流浪的孩子”,如他的名字所示。他本来就是一只走投无路的“寒鸦”,既无天空也无大地,既无白天也无黑夜,只有黄昏的墓地。
1901年11月,卡夫卡进入布拉格的费迪南卡尔德大学。由于之前对童话和歌德、格里尔帕策的阅读,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