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急性胰腺炎1
三 手术与创伤 常见胆胰或胃手术后,腹部钝挫伤,直接或间接损伤胰实质与血液循环供应;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时,可因重复注射造影剂或注射压力过高,产生注射性胰腺炎
四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任何引起高急性胰腺炎1
三 手术与创伤 常见胆胰或胃手术后,腹部钝挫伤,直接或间接损伤胰实质与血液循环供应;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时,可因重复注射造影剂或注射压力过高,产生注射性胰腺炎
四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任何引起高钙血症的原因(如甲状旁腺肿瘤,维生素D过量等)均可产生胰管钙化,增加胰液分泌和促进胰蛋白酶原激活.家族性高脂血症可使胰液内脂质沉着.其他如妊娠.糖尿病昏迷与尿毒症也偶可并发急性胰腺炎
五 急性传染病 多并发于流行性腮腺炎,有时病毒性肝炎,柯萨奇病毒感染可伴有急性胰腺炎
六 药物 已确认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的药物有硫唑嘌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四环素,磺胺等,可使胰液分泌或粘稠度增加.
七 其它 有原因未明的特发性胰腺炎,遗传性胰腺炎等,均系少见.
上述各种病因分别或同时引起胰腺分泌过度旺盛,胰液排泄障碍,胰腺血循环紊乱与生理性胰蛋白酶抑制物质减少等发病基础,虽然致病途径不同,但却具有共同的发病过程,即胰腺各种消化酶被激活所致的胰腺自身消化.
已知胰腺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细菌毒素,缺血和缺氧等因素参与下,其自身消化的防卫作用被削弱,胰腺消化酶原被激活,即导致胰腺自身消化的病变过程.
病 理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一般分为两型
一.水肿型(亦称间质型)肉眼见胰腺肿大,质地结实,病变累及部分或整个胰腺,胰腺周围有少量脂肪坏死.
二.出血坏死型 肉眼可见胰腺有灰白色或黄色斑块状脂肪坏死灶,如出血严重则胰腺呈黑色,并有新鲜出血区,脂肪坏死可累及周围组织,如肠系膜和后腹膜,称为钙皂斑.
临床表现
一症状
腹痛
恶心.呕吐及腹胀
发热
休克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二.体 征
(一)全身状况 水肿型患者一般情况尚好,出血坏死者发展快,病情重
(二)水肿型患者腹部体征较少,上腹有中度压痛,往往与主诉腹痛程度不相称,无腹肌紧张与反跳痛,均有程度不等的腹胀
(三)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上腹压痛显著,当胰腺与胰腺大片坏死渗出或并发脓肿时,上腹可扪及肿块,并有肌紧张与反跳痛,出现腹膜炎时则全腹显著压痛与腹肌紧张因肠麻痹常有明显腹胀,肠鸣音稀少而低.可见胁腹皮肤呈灰紫色斑或脐周皮肤青紫.
三.病程
大多数急性水肿型患者经数天治疗后症状减轻,一周左右症状消失;若病因未根除,以后常可反复发作.急性出血坏死型者病情严重,至少需2~3周后始能恢复,病程中多伴有并发症,时可威胁患者生命.极少数患者起病急骤,常无明显腹痛,迅速出现休克,心跳骤停.昏迷而死亡.
并发症
一 局部并发症
胰腺脓肿与假性囊肿,主要发生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二 全身并发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败血症.肺炎.脑病.糖尿病.血栓性静脉炎,皮下或骨髓脂肪坏死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死高.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高
二.淀粉酶测定 血清淀粉酶超过500U即可确诊为本病.
三.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 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的计算按下列公式;
CAm/CCr%=尿淀粉酶 X血清肌酐X100
血淀粉酶 尿肌酐
CAm/CCr的正常均值不超过5%,在急性胰腺炎时可增高达3倍.
四.血清脂肪酶测定
血清脂肪酶常在起病后24-72小时开始上升,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五.血清正铁血白蛋白
在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常为阳性,有助于判断急性胰腺炎的预后,但亦有部分出血坏死型患者本试验阴性.
六.生化检查
暂时性血糖升高常见,可能与胰岛素释放减少和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有关.持久的空腹血糖高于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提示预后不良.高胆红素血症可见于少数患者,多于发病后4-7天恢复正常.血清AST,,低血钙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平行, mmol/,病死率高.
七 .腹部超声与CT显像
腹部超声与CT显像对急性胰腺炎及其局部并发症诊断,.急性胰腺炎时,超声或CT检查可见胰腺弥漫增大,其轮廓及与周围边界模糊不清,坏死区呈低回声或低密度图像,,.
八. X线腹部平片 可发现肠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征像.
诊断与鉴别诊断
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