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聂志义 守护中原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聂志义 守护中原文化.doc

上传人:彩凤w 2022/4/17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聂志义 守护中原文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聂志义 守护中原文化
民间手艺要传承下去必须走好商业化道路。只有让后继者看到利益,看到做下去的价值,才能代代传承。

庙上村位于三门峡市西南22公里。2005年春,聂志义走进此村,发现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狗叫,却看聂志义 守护中原文化
民间手艺要传承下去必须走好商业化道路。只有让后继者看到利益,看到做下去的价值,才能代代传承。

庙上村位于三门峡市西南22公里。2005年春,聂志义走进此村,发现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狗叫,却看不到村舍房屋,很神奇。冬天,他再次来到该村时,“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80余座被称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的“地坑院”变成一片狼藉,不少地坑被砸毁、填埋,打上地基,准备盖新楼。
“地坑院不时兴了”,75岁的老支书张振固说,“虽然窑院有很多好处,可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楼房,要是娶个媳妇,人家女方一听说住地坑院就不愿意了,没法子。”这些已有4000年传统的‘地坑院’,是人类穴居的最后证明,毁了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

“蒙男”进中原

1966年,聂志义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0岁时,曾跟父母来河南短住,“那时候,一听到走街串巷的货郎挑吆喝,我就高兴地钻出门,大街上还能碰到捏糖人的、捏泥玩的、演皮影戏的,很有意思。”
北京大学毕业的聂志义回到河南成了一名记者。一天,一位叫孙金盛的志愿者慕名找到他,反映开封古城墙损毁严重的问题。开封城墙是仅次于南京城墙的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孙金盛说,“现在,古城墙杂草丛生,很多地方成了垃圾堆、菜地,甚至是藏污纳垢的暗娼场所。”
聂志义赶到开封,发现孙金盛的话不仅没夸大,还当场撞到了前来偷挖城墙砖的居民。他很想立即报道,但受所在媒体范围所限未能成行。做记者短短几年,他已走遍河南大半,越走越发现:让河南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迹、民俗绝活,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断代,被遗忘。
聂志义内心充满挣扎。“河南文化是不同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能到我们这一代就没有了,没人知道了。”

“苍狼”变“大使”

2003年,转到文化类媒体的聂志义沿着开封古城墙一路拍照、采访。随后,一篇质疑味十足的《开封的古城墙何日才被“开封”》登上报刊。借首届“文化遗产日”之机,他又推出《文化遗产日:图说河南文化遗产之十忧》,对河南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展开尖锐分析。
“人家外国人把咱的东西画个图拿回去造个假的搞旅游、展览,可咱们这儿却硬生生要毁了。”看着庙上村村民大规模毁坏“地坑院”,聂志义从2005年至2008年,连续推出《地下四合院:形将消失的陕县地坑院》系列报道。最终,当地政府出面,使剩下的坑院得以保全。2008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古谷诚章研究室慕名而来,对陕县天井窑院进行了考察。
2005年,聂志义建起首家自费记录保护河南文化的民间网络平台――《老记见证》。网站建成后,他的身上只剩不到二十块钱。没有启动资金,他就一边靠在大学讲课挣课时费,为企业拍片挣劳务费,一边把挣来的钱投入到采访中。
2007年11月,聂志义驱车数百公里,赶往方城县与叶县交界处的砚山铺村,寻找一位84岁的老匠人。老人叫王忠义,是方城最年长的石猴老匠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