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创新机制整合力量全面发挥质监在农业标准化中的主导作用(四川省泸县质监局朱国松朱海燕)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指出, 没有农业标准化, 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标准化既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又是规范农业生产、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 也是质监部门服务发展的重要职能。农业标准化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 必须依靠县委、县政府,各镇、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大家动员起来, 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 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才能确保工作顺利完成。自 2006 年以来,泸县质监局农业标准化工作坚持“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 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全面发挥质监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作用,为泸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一、泸县农业发展概况泸县地处川南, 是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农业大县。“十一五”期间,泸县按照“工业强县,劳畜富民”的发展方针,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 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标, 大力实施以生猪为主体的“一体两翼”战略和以水稻、再生稻为主导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 泸县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 52% , 生猪出栏 132 万头,仔猪外销 113 万头,销量保持全省第一。同时, 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卓有成效, 水稻单产总产、再生稻产量保持全省第一,粮食总产达 万吨。二、理顺关系,借力地方政府主动介入结合泸县的实际,我局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 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 劳畜富民”的发展方针和“两个加快建设, 两个积极推进”的发展战略, 将工作进行了合理定位, 进一步理顺了关系, 实现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三个上升”。即:将农业标准化从部门行为上升为了政府重要工作, 将质监从被动实施单位上升为组织牵头部门, 将农业标准化从单兵作战上升为整体推进。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质监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确保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结构性调整。(一) 转变角色,主动介入长期以来, 农业标准化工作都是由农业局等部门牵头完成, 因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缺失, 导致质监部门在整个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只扮演了一个“档案管理员”的角色,无法真正介入和主导农业标准化工作。针对这一情况, 我局在充分调研、详细论证的基础上, 通过积极向县政府汇报工作, 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 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自 2006 年以来,我局通过强力推进青花椒、龙眼、生猪、再生稻等成功申报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标准化体系, 修订了相关标准。同时, 我局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着力建立“政府塔台、部门唱戏、企业受益”的新模式,先后与畜牧局、农业局、供销社等部门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开展协调, 牵头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工作会 5次, 并多次深入相关单位和企业指导,帮促企业制订标准、健全标准体系。(二)政府主导,质监牵头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深入, 2009 年, 泸县政府出台了全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奖励政策, 对省级项目和国家级项目给予 3 万至 5 万的奖励。政府的重视, 政策的支撑, 为质监部门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 年, 泸县政府出台《泸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质量兴县的工作意见》,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 之后出台的《泸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则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并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质监牵头,农业、林业、畜牧、水务、工商等相关部门和全县 19 个镇的“大农业标准化工作格局”,从而在全县上下掀起了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热潮。三、紧密合作,借势地方党委强力推进质监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牵头部门, 要真正介入农业标准化工作, 就不仅要向地方政府借力, 同时也要向地方党委借势, 通过与地方党委的合作, 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全县农村经济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与农村经济工作一同安排、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一同奖惩兑现, 共同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此, 2010 年, 我局协助泸县县委农工办出台了《泸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励办法》(下称《办法》) 。根据《办法》规定, 泸县政府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 鼓励企业业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既对当年成功创建农业标准化、特色产品品牌、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认证的承担单位、申报单位予以 1 万元至 8 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 《办法》还对获得农业产业化示范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表彰的给予奖励。通过《泸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考核奖励办法》的出台, 健全和完善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奖励考核机制, 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