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概述
小儿推拿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特体系的一门临床医学,又称小儿按摩,是推拿疗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卫气营血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通经络,和营卫,行气血,以调整机体的偏盛偏衰,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和防病的目的。本疗法适用于0~12岁的小儿,但以3岁以内小儿推拿效果较好,3个月以内的婴儿效果更好。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一)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二)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二、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疳积、腹痛、腹胀、脱肛、呕吐、便秘、暑温、麻疹、佝偻病(五迟、五软)、口疮、牙痛、遗尿、尿闭、夜啼、惊风、痿证(小儿麻痹后遗症、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脑瘫等)、肌性斜颈、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斜视等)、桡骨小头半脱位、髋关节半脱位等。
(二)禁忌症
、胎毒及一切疮疡疾患。
。
。
。
。
、脱位及扭伤等症的急性期。
。
。
。
,方可配合推拿治疗。
三、推拿常用介质
推拿常用介质是指在推拿施术穴位的皮肤涂敷不同剂型的滑润剂。介质有滑润保护皮肤的作用,同时兼有协同手法治病的作用。常用介质有:温开水、葱水(汁)、姜水(汁)、薄荷水、鸡蛋清、凡士林、甘油、麻油、酒精、冬青油(膏)、滑石粉、按摩油、红花油及一切护肤营养油(膏)等。
四、小儿推拿特点
(一)手法基本特点:轻柔深透,平稳着实。
(二)手法的操作特点: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一般讲,推拿的时间、疗程及强度可体现治疗量,而强度、频率及方向体现补泻。
(三)手法的治疗特点:由于小儿病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外感时邪,内易伤饮食及病易化热,故临床上常用解表,清热和消导等手法。
五、手法操作要求
(一)先操作四肢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部穴位→头面部穴位。
(二)先作轻手法,后作重手法。
(三)选用上肢部穴位治疗时,只在一侧操作即可,多取左上肢;选用下肢部穴位治疗时,需双侧均操作。
推法
【操作方法】
1. 直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如图】
2. 旋推法
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称旋推法。【如图】
3. 分推法
以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穴位中点向两旁分向推动(←·→),
或作“↙·↘”形推动,称分推法,又称分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较快为200~300次/分。直推时,向心方向直推为补法;离心方向直推为泻法;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调)法。
【临床应用】
推法为小儿最常用手法之一,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
揉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或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揉法,亦可分别称为指揉法【如图】,掌根揉法【如图】,鱼际揉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为200~250次/分。揉动时手要吸住皮肤,带动皮下组织随揉而滑动,不可在皮肤上擦。
【临床应用】
揉法为小儿常用手法之一,可用于身体任何部位。单手操作时,逆时针方揉动为补法;顺时针方向揉动为泻法【如图】。双穴双手操作时,向里旋动为补法;单穴向外旋动为泻法【如图】。
按法
【操作方法】
以中指或拇指面,或掌根在一定的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分称指按法【如图】,掌按法【如图】。
【手法要求】
按时轻重适度,要垂直逐渐向下用力。
【临床应用】
按法多与揉法配合使用,称按揉法,其含义有二,一为向下按的同时揉之;二为按与揉交替进行。按法的强度与补泻有关,重按为泻法;轻按为补法。
摩法
【操作方法】
以全手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面附着于一定的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如图】
【手法要求】
手法频率为100~150次/分。指摩时要指实掌虚;掌摩时要全手掌接触皮肤。
【临床应用】
本法多用于胸腹部位。操作时,逆时针方向及慢速摩动为补法;顺时针方向及快速摩动为泻法。
掐法
【操作方法】
以拇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如图】
【手法要求】
操作时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