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核舟记》教学设计[167].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核舟记》教学设计[167].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4/17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核舟记》教学设计[167].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核舟记》教学设计
先策学校—谭艳玲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才能: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和方法:
”“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展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构造形式.
开头(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构造、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和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照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部分。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反面。写正面那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二至五段。
(3)探究考虑.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在此根底上稍作点拨。
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阔,非常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假设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气氛.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五、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
“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考虑.
老师可就第②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假设啸呼状。居左者……假设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老师总结:我们学****核舟记》,能如此详细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多媒体显示)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和苏、黄不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