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核舟记》教学设计[359].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核舟记》教学设计[359].doc

上传人:bkeck 2022/4/1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核舟记》教学设计[359].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做些积累工作,对于进步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才能很有帮助。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好而深化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根底上,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老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2.讲词语:
①“为",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交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布置作业:
预****课文第二至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第二至四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导入
二、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根本教学程式是:
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老师按节奏领读一遍;
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
③练****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
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 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
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 提问:
①“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 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三、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
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① 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 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络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四、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