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辐射事故处理
本讲稿第一页,共二十七页
报告内容
辐射事故
辐射事故分级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本讲稿第二页,共二十七页
辐射事故
辐射事故的含义
主要指除核设施事故以外,放射性物质级——Ⅳ级
一般辐射事故(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辐射事故:
(1)IV、V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2)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3)铀(钍)矿、伴生矿严重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
本讲稿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手段
本讲稿第十页,共二十七页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目的
为了加强辐射事故的管理、及时有效的控制辐射事故,减轻辐射事故的不良后果,环保部门应制定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二十七页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有效的组织机构
(2)通畅的通信联络系统
(3)事故报告程序和信息发布制度
(4)事故处理和监测流程及方法
(5)专家技术支持系统
(6)必要的放射源或放射性污染物处理方案和对策
(7)应急车辆、监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
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手段
及时有效的处理辐射事故,迅速掌握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活度,在第一时间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必须有完备的应急监测手段。
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手段
应急监测手段如下:
,有条件的应该有一辆车载流动实验室;
-γ剂量率仪;
、β表面污染监测仪;
;
;
;
;
、GPS、通信距离不小于5km手持式对讲机。
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谢 谢!
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核设施
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气供热厂等)和其他反应堆(研究对、实验堆、临界装置等);
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原子核的放射性
原子核自发地转变成另一种原子核或另一种状态并伴随一些粒子或碎片的发射。
常见的有α衰变、β衰变、 γ衰变,自发裂变及中子、质子蜕变过程。
具有一定的半衰期( T1/2 )
60Co= 年,238U =45 亿年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数目随时间成指数衰減。
N= N0 e-λt N0:放射性核素的初始数目
N :放射性核素 经过时间 t 衰变后的数目
λ :衰变常数
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核技术利用
核技术利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适用。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
放射源分类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二十七页
放射源分类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分类表(略)。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 类放射源。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二十七页
放射性同位素
同位素
1
H
1
3
H
1
2
H
1
元素 符号 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性质 原子名称
1 0 1 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