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腹膜恶性间皮瘤读片会
男,39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3个月。
外院CT示:右肝血管瘤?
T2WI-TRA
DWI(b=800)/ADC
IP/OP
T1WI-TRA
T1WI-TRA +C
病理腹膜恶性间皮瘤读片会
男,39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3个月。
外院CT示:右肝血管瘤?
T2WI-TRA
DWI(b=800)/ADC
IP/OP
T1WI-TRA
T1WI-TRA +C
T1WI-TRA +C
T1WI-TRA +C
病理:
(右腹壁及网膜肿物)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及短梭形排列呈束状、小簇状及腺样和微囊样结构,细胞核染色质稍粗,小核仁,散在核分裂(4/10HPF),胞浆透明或弱嗜酸性,间质血管丰富伴胶原斑块形成。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双相型间皮瘤。
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局灶+),CgA(-),Syn(-),HMB45(-),MelanA(-),
SMA血管周(+),CD34血管(+),Bcl-2(-),CD99(+),EMA(+),VIM(+),CR(局灶+),CK5/6(局灶+),WT-1(+),D2-40(局灶+),BerEP4(-)
恶性间皮瘤
一种起源于间皮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以胸膜最常见,腹膜次之,心包及睾丸鞘膜也有报道。
病理诊断分为上皮样间皮瘤,肉瘤样间皮瘤,混合型(双相型)间皮瘤。
恶性间皮瘤
好发于50~60岁的老年男性,尤其好发于有石棉接触史的人群。
主要症状依次为:(1)腹部胀痛,一般为无固定部位的钝痛;(2)腹部肿块;(3)不全性肠梗阻;(4)腹水,是最常见的体征;(5)乏力、消瘦、体质下降。
恶性间皮瘤
有沿脏、壁层腹膜蔓延的趋势。包绕于腹腔脏器表面时,单发的边界清楚的肿块不易与脏器肿块区分。
亦可表现为多发结节及边界不清的弥漫性不规则腹膜增厚,并可见腹水及网膜肿块,呈“糜糕饼”状,肠系膜僵硬,收缩呈星状放射。
多可见腹水。
恶性间皮瘤
以实性成分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圆形或分叶状。
囊性成分内壁较光整。
T1WI多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与其中囊变、液化坏死、陈旧性出血及胶原纤维的不同成分有关。
富血供肿瘤,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仅囊壁强化。
鉴别诊断
胃肠间质瘤:多表现为较大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常见囊变及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可见延迟强化。
腹膜转移癌:原发恶性肿瘤病史,腹水量与肿瘤播散程度不成比例,肝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
淋巴瘤:弥漫性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均匀增厚,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中心坏死,伴有脾肿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