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keck 2022/4/18 文件大小: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词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布置预****br/>(1)给以下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 埋没 彷徨
(2)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以下词语的意思。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抽象 袖手旁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介绍题目出处:《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那么作者《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和《礼记》所言是否一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学****吧。
二、交流预****br/>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可以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详细经历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
2、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完全文,你能说说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吗?
总结:经过梳理,文章的层次明晰可见: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4、叶圣陶老先生说:“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如今,请写出文章的论证思路。
总结:见板书
五、板书设计
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5) (13)
(1) (6)-(12)
思路明晰 灵敏有序
六、布置作业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