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晴空一鹤排云上 引诗情到碧宵.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晴空一鹤排云上 引诗情到碧宵.doc

上传人:丰儿 2022/4/1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晴空一鹤排云上 引诗情到碧宵.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晴空一鹤排云上 引诗情到碧宵
马先芝 摘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使之体会人生的丰富,了解生活的真谛,进而获得精神世界的陶冶,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随着高中生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诸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等矛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同时,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著名文学家周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教材现当代文学选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深的文化内涵,堪称精品,教师要借助教材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赏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察情态,明晓情理,拓展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我们应着重引导学生赏析橘子洲头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的概括。这些景物描写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美不胜收。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享受这种美。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感悟创作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再创造美,可谓水到渠成。
另外我们还可以选一些课外的文学精品让学生阅读,如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现已被选入高一新教材),让学生去感受那绚烂儒雅幽默的文学语言;读周先生的《守望的距离》,让学生去领悟那既执著又超脱的人生哲理;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学生去学习作者如何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去思考古今的文化现象。实践证明,这些作品深受学生喜爱。
例如我向学生介绍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并向学生们解说我的阅读感受:苏东坡一生几经沉浮,可谓“崎岖世味应谙尽”,但他对人生的挫折总有超旷之心,善于自解。古来善写穷愁的词人很多,苏轼是唯一能跳出穷痛的词人,因此他能在痛苦中享受他的人生,写出气度超凡潇洒脱俗的篇章。甚至被流放到天涯海角的岭南,还可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可以说没有这种洒脱,就没有伟大的苏轼。在逆境中善于自解,不失自我,这是苏轼对后世文人影响最大的精神财富。所以,理解了苏轼的洒脱,学生就会更加喜欢苏轼的文学,同时还可以指导自己正确面对挫折,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