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医院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医院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doc

上传人:gorynich 2022/4/18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医院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医院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二、医院感染的监测
三、消毒、灭菌、隔离技术.
四、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
五、 手卫生规范
六、 医院重点部门的感染管理
七、 医院废物的管理
八、职业防护
皮肤炭疽、 未分型)、 痢疾( 细菌性、 阿米巴性)、
肺结核( 涂阳、 仅培阳、 菌阴、 未痰检)、伤寒( 伤寒、 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
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 淋病、 梅毒( ?期、 ?期、 ?期、 胎传、 隐性)、
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 疟疾( 间日疟、 恶性疟、 未分型)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手足口病、 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 包虫病、 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 不明原因传染病
订正病名: 退卡原因:
报告单位: 联系电话:
报告医生: 填卡日期*: 年 月 日
备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填卡说明
卡片编码:由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
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名字(性病/AIDS等可填写代号),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尽可能填写。既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也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 性 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出生日期: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
低龄儿童患者尽可能用出生日期。
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对于新生儿和只有月龄的儿童请注意选择年龄单位,默认为岁。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如果无工作单位则可不填写。
学生与幼托儿童患者填写学校(幼儿园)与班级。 联系电话: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现住址必须完整,农村填写到行政村下的自然村,有门牌号的应记录,城镇居民填写到门牌号。基本格式为“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区),某某乡镇(街道),某某行政村(居委会)某某自然村”。如果不能填全,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籍所在地址。
职 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病例分类:在相应的类别前打?。乙肝、血吸虫病例须分急性或慢性填写。 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具体到时分。
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
疾病名称:在做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其他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填写订正前所报告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
报告单位及联系电话: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及其负责疫情管理的联系电话。
报告医生:报告医生签名。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到时分。
备 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
注:报告卡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三、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好方法)
: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外环境媒介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消毒指数,10? 常用的消毒溶液有:戊二醛、络合碘、84液等。中度危险物品(仅和皮肤粘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区域内的物品),一般采用消毒的方法。但内窥镜,体温表必须用高消毒法,中度危险物品包括:。
: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灭菌方法有:?高压蒸汽灭菌:各种手术器械、穿刺针、注射器。?干热灭菌:各种油剂、粉剂、膏剂之类,如石蜡油、凡士林、滑石粉、九华膏等。?低温灭菌法:适用于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环氧乙烷)人工移植物。灭菌指数,10? 。高度危险物品:是指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器官内部的器材,高度危险物品应采用灭菌的方法。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活检组织钳等
:根据1996年HICPAC,由原来的隔离A系统修订为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与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预防保护措施。其特点为:?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