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梅兰芳的“粉丝”.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梅兰芳的“粉丝”.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22/4/18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梅兰芳的“粉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梅兰芳的“粉丝”
舒 展 “Fans”一词已成为时尚语。意译为狂热者、崇拜者、追星者或什么“迷”(诸如戏迷、球迷、歌迷……)之类;音译为“粉丝”。那么,敢问大杂家――黄裳老兄:您是谁的“粉丝”呢?
1935年,梅兰芳先梅兰芳的“粉丝”
舒 展 “Fans”一词已成为时尚语。意译为狂热者、崇拜者、追星者或什么“迷”(诸如戏迷、球迷、歌迷……)之类;音译为“粉丝”。那么,敢问大杂家――黄裳老兄:您是谁的“粉丝”呢?
1935年,梅兰芳先生访问苏联和欧洲。赢得了戏剧电影大师斯坦尼、布莱希特(德人,时正在苏联)和爱森斯坦的热烈赞扬;高尔基也亲临观赏。随后,梅先生又赴欧洲考察,结识了萧伯纳和罗伯逊等大家。次年,梅兰芳即将到天津南开参观,校方宣布:任何人不得上前握手或请签名。梅先生莅临前一刻,中学生容鼎昌(即黄裳)钻到大礼堂的后台幕布中躲藏着,当梅先生在张伯苓校长陪同下走上舞台时,黄裳突然出现,伸出小本找他签名。梅先生用清脆的京白问这位小朋友:“你让我竖写呢,还是横写?”这位红遍半个地球的大名角儿,对这个幼稚的“粉丝”,是何等谦恭,何等亲切!事后张伯苓校长并未对这一回精致的淘气进行责备。70年前这段珍闻,今日回眸,不亦乐乎!
10年后,裳兄在上海《文汇报》编《浮世绘》,看梅先生莅沪的临别演出《汾河湾》,兴奋感慨不已。挤到台前近观谢幕,跟随众人热烈鼓掌。回到报社,灵感迸发,挥笔写下了那篇名文《饯梅兰芳》。他对梅先生每句唱腔每个动作的大家风范、人物刻画的精湛的自然之美赞不绝口,句句说到点子上,但梅先生为了同仁的生存,不得不垂老卖艺,不禁使裳兄生出无奈的伤感:“一曲伊州(今哈密)泪千行”(按:此句出自温庭筠《弹筝人》,“千”应为“万”;上句是“钿蝉金雁今零落”――《全唐诗》上海古籍版第1481页)。只有对梅先生爱得深沉又视为知音的忠实观众,才会有如此难能可贵的同情、感悟和共鸣。梅先生看了文章,能不为之动容乎?
这时的裳兄已远远超越“粉丝”了。他的专栏《旧戏新谈》,各大名伶一一点评,戏里戏外,一天一篇,雅俗共赏,嬉笑怒骂,借古讽今,尤其在知识界,一报到手,先睹为快。1948年由开明集结50多篇出版,在当时国立剧专的同学们中,黄裳之大名不胫而走。这本老版大作,80年代我曾趁至沪采访之便,到裳兄府上请他为之题签,至今仍是我的珍藏。我被划为右派的1957年秋,写完检查枯坐时,此书成了唯一遣兴自娱的宝典。
50年代中期,黄裳自沪来京,梅先生请裳兄在恩成居吃饭,有阿英、谢蔚明作陪。黄裳把他的老哥们儿黄宗江也带去了,宗江说:“我今儿个是闯宴!”梅先生浅笑轻答:“您说的,要请还请不来哪!”如此谦虚,如此高抬,如此诚挚,真是梅先生独有的语言风貌。这是宗江事后的感叹赞语。
我们从1962年裳兄于吴震修的访谈中可以看到大艺术家是如何珍视良师益友为自己文化素养的提高而努力的。齐如山原作《霸王别姬》,是须两天演完的上下集,经过吴震修的压缩修改,才精炼成一台整戏,裳兄对此倍加赞赏。他还透露吴先生对梅1959年入党后,勤奋工作,过度劳累,以致早逝,惋惜不已。吴又对田汉的“梅被封建士大夫包围”之说有不同看法。吴认为,梅的成长成熟,离不开“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当然有消极的一面。例如当年编写梅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时,梅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