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 vascular parkin-
sonism )的概念是1929年首先由Critchley
提出。他称之为arteriosclerotic parkinso-
限于BG,在这些病例中,它对BG损害的直接作用尚不明瞭。
*
3. 帕金森综合征与白质病变
*
最常见的临床像:
短距步态,有或无冻结现象;
铅管样强直;
无或轻度上肢受累;
无静止震颤;
隐袭起病,L-dopa无效
*
一半的病人有假性球麻痹;这些病人常 有认知功能下降,和逼尿肌的活动过 度;(Yamanouchi & Nagura,2019)
多于一半的病人有四肢锥体束损害体 征;(同上,2019)
许多病人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特别是 高血压;
病程进展缓慢,经数月至数年,类似于
PD。(Inzelberg等,1994)
*
脑影像学显示弥漫性皮层下脑白质损害,
但不同于 Binswanger’s disease 中所见 到的;有时伴随有一侧或两侧BG腔隙性 脑梗塞。(Demirkiran等,2019)
姿势反射缺失,步态障碍(可能是锥外 系、也可能合并锥体束损害,表现为痉 挛步态,二者均可引起运动减少)。
*
*
*
*
*
VP与无PDS的Binswanger disease比 较, BG损害的范围,临床上无显著差 异;但额叶白质的寡突胶质细胞数目 显 著少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而明显多 于Binswanger disease ;
广泛的额叶白质损害伴有少量的BG病变 是VP的特征;额叶白质苍白的范围,较 没有PDS的Binswanger disease小;
*
VP中,显著的额叶皮层萎缩和侧脑室周 围的腔隙病变,以前早有报道(Grundl 等,1991)。这些白质改变确切的发病 机理尚有争论,多半呈异源性;但一 般认为代表慢性或复发性部分的缺血 的区域。
BG腔隙梗塞可自发恢复,额叶梗塞可维 持稳定;但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病变通 常进行性恶化(Chang等,1992)。
*
小结—基于临床及病理学资料
VP—能以急性综合征发生
来自于SN或黑质纹状体通路病变
单侧、非进行性
对L-dopa反应好
*
弥漫性白质损害—来自于微血管病变
典型的表现是:
锥体束、锥体外束损害
有时有血管性改变
常有认知功能下降
对L-dopa无反应,因为它影响了BG-丘脑- 皮层环路的上升环路(Bergman&Deuschl,2019),
L-dopa作用于纹状体以远。
这样病例最好称为pseudoparkinsonian,因为锥体外系体征仅为其广泛损害仅有的一部分,另外对多巴胺能药缺乏反应
*
BG腔梗在中年以上人群十分常见,通常 无帕金森样体征。如果PD体征确实存
在,它也不能提供与病变侧向明确的相 互关系。
大多数BG病变的病因是微血管病变,这 些病例也常有白质损害,因此应确定病 人的运动功能障碍来自何处。
*
黒质纹状体通路的完整性,可以通过放射性配体研究来推断;应用在BG内,多巴能突触末梢DA transpoter分子有亲和力的化学物质。
小样本研究,未能发现VP病人有特异性改变,也确实与健康个体无显著差异。一侧症状的PD病人的对侧壳核,有明显的特征性的吸收减少,而VP病人没有。(Tzen等,2019)
脑的影像
*
纹状体或其分区123I-FP-CIT结合率,VP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而PD病人与对照相比,与纹状体结合显著减少。(Lorberboym等,2019)
与对照相比,VP病人额叶皮层,N-乙基天门冬氨酸和肌酸加上磷酸肌酸之间比例显著减低(Abe等,2000)。提示病变高于经典的锥体外系统。
*
经颅Doppler超声
应用超声经过颅“窗,”可以看到结构正常的中脑。此法可直接区分累及SN的病变,例如PD和其他引起锥体外系特征的疾病 (Berg等,2019)。这个效应是基于SN内高铁平,推论与活性氧生成增加有关,并显示对PD是特异的。
(Berg等,2019、2019)
*
如果所有的PD病人显示双侧SN高回声,那么SN的低回声合并有豆状核的高回声,提示为其他类型的帕金森综合征
(Waler等,2019; Beh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