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化学大学化学 3-4 3-4 章总结章总结溶液的通性: 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性质(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与一定量溶剂中所溶解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 Δp = x Bp (A) ΔT bp = k bpm ΔT fp = k fpmπ= cRT 适用条件: 难,非电, 稀难挥发:相对于溶剂而言。若加入易挥发的溶质: 溶液的蒸气压升高(溶质的蒸气压+溶剂的蒸气压), 沸点下降(下降原因:沸点: 当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的温度); 凝固点下降(下降原因:凝固点:物质的液相蒸气压和固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 稀溶液:对浓溶液来说,也有此性质,但不符合此定量关系; 非电:对电解质溶液,因为要解离,所以要乖以 i 来校正。说明:对凝固点下降,可不必考虑溶质是否难挥发。 k:与溶剂的种类有关,与溶质无关。对同浓度的溶液来说:沸点高低或渗透压大小的顺序为: A 2B或 AB 2型强电解质 > AB 型强电解质 > 弱电解质 > 非电解质蒸气压或凝固点的大小顺序则相反。概念: 蒸气压,蒸气压的形成过程,蒸气压与哪些因素有关(与液体本性及温度有关),溶液蒸气压为什么会下降? 沸点,凝固点,质量摩尔浓度,渗透压的形成,反渗透酸碱质子理论凡是给出质子(H +)的物质(分子或离子)都是酸; 凡是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都是碱。酸?质子 + 碱对一元弱酸来说: 对二元弱酸来说: 对一元弱碱来说成立条件: c /K a ≥400 cK c cK c cK cb eq a1 eq a eq) OH ( )H( )H(??????任何共轭酸、碱的解离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K a K b = K w利用它可以计算不同种物质的酸碱性的大小 NH 4 Cl : NH 4 + (aq) ?H + (aq ) + NH 3 (aq) c cK KcK c eq ?????????? 10 ) NH (b W ) NH (a 10 65 .5 )H( 3 4c cK KcK c eq ?????????? 10 a(HAc) W ) Ac (b 10 68 .5 ) OH ( NH 4 Ac: 由于 NH 4 +的K a与 Ac -的K b几乎相等(= ×10 - 10 ),所以溶液呈中性 NaAc : Ac -(aq ) +H 2 O (l) ? HAc (aq ) +OH -(aq ) 缓冲溶液机理共轭酸?H + (aq ) +共轭碱(2)找不到 pK a= pH ,找最接近的 pK a,再通过调 c(共轭酸)/ c(共轭碱)来使 pH 等于要调的 pH (3)一般 c(共轭酸)/ c(共轭碱) = ~10,具有缓冲能力,所以 pK a = pH ±1(4)绝对浓度要大一点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 K sp和溶解度 S之间的关系溶度积规则 (1) Q= K sp平衡 (2) Q < K sp沉淀溶解 (3) Q > K sp产生沉淀可判断能否生成沉淀?沉淀是否完全等? 配制:(1) pH= pK a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沉淀的溶解,利用多重平衡规则---- 计算酸溶反应常数,定量一般取 10 -6,相当于Δ G θ= 40 kJ · mol -1 , 反应能进行。第四章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离子-电子法+H 2O→+H 2O→中性→反应物中只能加水,生成物中可出现 H + 、 OH - +2 OH - →H 2O + H 2 O →2 OH - 碱性→只能加 OH - 、H 2O +H 2O→2H + +2 H + → H 2O 酸性→只能加 H + 、 H 2O 少一个[ O] 多一个[ O] 反应物介质种类原电池的组成:凡是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原电池的图式电极电势产生: 电极电势的代数值越小,则该电对中还原态物质越易失去电子,是越强的还原剂;其对应的氧化态物质越难得到电子,是越弱的氧化剂。电极电势的测量: φθ (H + /H 2 )=0 能斯特方程式: a( 氧化态) + ne? b( 还原态) aθ bθθ}/)({ }/)({ nF RT 氧化态还原态???? aθ bθθ}/)({ }/)({ lg 05917 .n 氧化态还原态????Q nF RT EE ln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