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内驱力的激发
——中学语文教学“轻”负高效的思考和对策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是是课堂教学出了问题,作业布置不科学,教学评价滞后。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而内驱力的激趣。“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这一点。大量的调查表明,内驱力的缺失是直接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从这个部分一开始的例子也不难看出,“我要学”就会虽辛苦而不心苦,越苦越累心越甜;“要我学”就很容易身心疲惫,精神痛苦,甚至走上极端。我之所以在题目中将“轻”字加引号,就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那种认为少上几堂课,削减作业量来减负虽然貌似合理,实际上是肤浅幼稚的。试想:当前形势下有几个学校敢真正这样做?有几个负责任的老师愿意这样做?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不管用的,它除了学生不懂事的欢呼和对教学质量不利外实在找不出别的什么结果了。当然话又说回来,科学的学习时间控制是必要的,作业量也应适当合理。可要命的是,针对当前惨烈的竞争,复杂的环境,千差万别的学生,“轻负”的具体标准有吗?答案是:没有。既然没有,我们就应该从根本上来思考,来解决。
三、改进策略。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呢?策略一:主体复位。我们经常说“学生是主体”。这句话对了一半。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并且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和尊重,这没有错。可是学生并不是在自学,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引导得当的学习势必是高效的学习,它的效能势必远远大于自学的“蜗行摸索”。那么,在施教的过程中主体则是教师。也就是说“教有教的主体性”(孙绍振)。这两者的平衡必须改变教师课堂的“不作为”,实现教师主体的复位。正是由于这个概念的模糊,致使语文课堂上教师主体地位缺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都被鼓励和表扬,虚得很的阵阵掌声使本来就“肾虚”的课堂更加“憔悴”。这种表面的虚荣只会让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怎么办?
——“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应该清楚,语文课是专业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以为懂了的东西中,指出其专业层次上并没有懂的应该学习的东西。教师该是主角的时候就是要读,就是要讲。唯有如此,学生才会被老师折服、感染,才会感觉这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精彩和感动,它的名字叫语文。
——“你有我有全都有”。教师应有足够的本钱,即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拉动学习的内驱力的前提不仅要求教师本人有内驱力,还要求教师本人有足够的拉力。这些,都要求教师有本钱。从《论语》不难看出,孔子的弟子绝大多数内驱力很足,即使孔老师周游列国的危险之时,不少学生也紧随左右求经问道,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孔子
5
“通五经贯六艺”,什么都有吧。今天,我们不少的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对话教学”,尤其是所谓的(包括我本人)优质课上,教师并没有多少比学生高明的见解和精彩表现。这些都是本钱欠缺所致。本钱从哪里来?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课标,使我们站的更高,看的更准更远;研读文本,使我们知道哪些内容是切入点、兴奋点、重点、难点;践行教学理论,使我们教的对路,教的得法,教的学生爱学,教的学生思维活跃、深思飞扬、才智横溢。这些,想想都让人激动。真是到了那个时候,作业怎么会是负担?需要强调一点: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读书。专业方面,建议看看这些人的书:叶圣陶,钱理群,王尚文,朱永新,王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