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认知语言学 0.“认知语言学”的范围这里所说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 有其特定的含义。并非所有关心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 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 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 但是跟本文将要说明的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 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 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 70 年代,自 80 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C. Fillmore, G. Lakoff, R. Langacker, G. Fauconnier, L. Talmy, J. Taylor, D. Geeraertgs, E. Sweetser, J. Haiman 等。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 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有的用“认知框”( frames )来描写词义(见 Fillmore 1982 ) ,处于“认知框”内的概念成分跟百科知识相联系,但不一定有语词形式;有的着重研究“隐喻”( metaphor )在语义学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见 Lakoff & Johnson 1980 ) ;有的集中研究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的具体联系, 如 Talmy ( 1988 )的“动力作用”( Force Dynamics ) 理论; 有的全面研究语法范畴所呈现的“典型效应”( Prototype Effects ,如 Tylor 1989 ); 还有的专门研究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然联系或“象似”关系( iconicity ,见 Haiman 1985 )。 Fauconnier ( 1985 )的“心理空间理论”( Mental Space Theory )主要关心的是说话人构建的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关系,用来解释诸如辖域歧义、违实表述、指称不明等语义现象。 Goldberg ( 1995 )的“构式语法”( Construction Grammar ) 提出语法构式本身是基本语言单位,相当于一个心理“完形”,构式作为一个整体决定句子的论元结构和意义。 Chafe ( 1994 )的“信息流程理论”( information flow theory )研究心理处理过程中话语单位和信息单位之间的联系, 也可视为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式。从历时角度研究“语法化”( grammaticallization ) 或词义引申的人,如 Traugott ( 1989 )、 Sweetser ( 1990 )、 Bybee, et al( 1994 ) 等人也基本上认同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另外从事功能语法研究(如 Givon 1984 ) 、语言类型研究(如 Croft 1991 ) 、语义元素研究( Wierzbicka 1996 )的一些人也或多或少接受“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最全面详尽的理论框架是 Langacker (1987,1991) 提出的“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 ,其目标是建立一种既符合认知规律又满足“内容条件”( content requirement )的严谨的语法和语义理论。所谓的“内容条件”是指, 语法中允许有的成分只限于三类, 一是实际出现的音韵成分、语义成分和象征成分,二是这些成分在人脑中的抽象,即图式( schemas ), 三是上述这两类成分之间的类属关系。它排除任何任意设定的、抽象的句法特征或表征式。“认知语法”用语义概念来定义语法范畴,而语义概念又是用在语言学以外得到验证的认知能力来描述的。例如“主语”和“宾语”被描述为心理上“图象”( figure )和“背景”( ground )的对立。 1 .从“生成语义学”到“认知语义学”“认知语言学”是对“生成语言学”的反动。在“认知语言学”出现之前, 有一些原来从事“生成语言学”的人提出了“生成语义学”( Generative Semantics ), 他们认为表层句子形式的底层应该是一个语义结构而不是一个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包括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目的这样一些语义角色或语义格。但是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语义格众说纷纭, 随意性很大, 这使得 C. Fillmore 最终不得不放弃他的“格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