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powerpoint 40页).ppt

格式:ppt   大小:1,142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powerpoint 40页).ppt

上传人:apanghuang15 2022/4/20 文件大小:1.1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powerpoint 40页).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解读《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授课提要)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二点 三十八分。
引言
□安全生产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安全生产在我国被列为十大民生难题之一。
□安全生产关系民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法律、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效力范围3方面:地域范围(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二点 三十八分。
三、安全生产主体概念
安全生产法律关系是指安全生产法主体之间,在安全生产与预防事故的活动中形成的由安全生产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内容等三大要素构成。
         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
    (一)生产经营单位包括从事生产或者经营活动的企业法人、不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等生产经营主体。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判断依据:是否一种职业行为、是否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否有经济利益来往。
   (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参与经营管理的法定代表人、投资人和实际负有本单位生产经营最高管理权限的人员。
   (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包括安全主任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职或者兼职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人员。
   (四)从业人员包括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岗位工人和被派遣劳动者等人员。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二点 三十八分。
第四讲 主要内容与亮点
  
框架结构:分六章,共53条。
   第一章总则9条;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23条;第三章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8条;第四章应急救援与事故调查处理5条;第五章法律责任6条;第六章附则2条。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二点 三十八分。
主要亮点
  一、贯彻“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安全生产工作新机制。(第3条)
   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政府监管、职工参与、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二)确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责任主体地位。
(第4条)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直接监督管理安全生产工作;其他分管负责人、相关人员在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的同时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二点 三十八分。
(三)确定了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 (第4条、第5条)
   第五条第3款: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直接领导安全生产工作;其他分管负责人在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的同时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四)确定了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共同实施条例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第46条、第47条)
   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未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考核和培训、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的,由具体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可以依法处以罚款。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二点 三十八分。
二、突出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
在结构编排(先写企业后写政府)、内容篇幅(第二章23条占约50%)、条文规定(第4条直接表述为责任主体)、宣传主体(政府与企业同等)等方面突出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四:二十二点 三十八分。
三、立足制度建设、制度规范和约束
(一)生产经营单位方面的制度构建。
。 (第10条)
第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建立和实施下列安全生产制度: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制度;
(二)安全生产岗位检查、日常安全检查和专业性安全检查制度;
(三)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和隐患排查、登记、治理制度;
(四)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和设备、设施保障制度;
(五)具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