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古诗文阅读学案28.doc

格式:doc   大小:311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文阅读学案28.doc

上传人:bkeck 2022/4/20 文件大小:3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文阅读学案28.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案28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
——炼 字
  学案目的 ,重点掌握分析方法.
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考点样题
1.(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如今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可以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啊。
动词是高考考察的重点,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形容词
(1)知识梳理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详细,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络诗歌的写作背景作简要的赏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炼色彩词
(1)知识梳理
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比照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和绿道出了蒋捷感慨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和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和“醉”中。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一首诗歌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叠字
(1)知识梳理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惨重的感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炼数量词
(1)知识梳理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