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国民安全就是国家安全这样的夏天,心境是很难好的。其实与夏天无关,虽然天气确实让人困扰,南边洪水,北边高热。连续读到让人不安的新闻, 好像生活突然进入了一个颠颠倒倒的状态。这样的新闻,以前或者还叫做隔三岔五,这一阵简直让人目不暇接。紫金矿业在福建污染了汀江, 吉林的化学品在松花江漂流, 湖北维稳厅官的妻子在省委门口被警员殴打, 辽宁铁岭城中村改造一名未迁户被打死,北京纸老虎文化集团董事长被刺死,湖北亿万富翁天津神秘坠楼身亡……大事小事,就像争先恐后地要来挤进视线。矿难和交通意外仍在继续,陕西韩城矿难升井 28 具尸体;湖北满载客车冲下 50 米山崖; 包头有女子感情受挫,3 次驾车追碾农民以报复包工头; 北京房山审判一起“伪造矿难”案, 证明电影《盲井》中恐怖的矿井下杀人骗取矿难赔偿并非虚构情景;河南栾川一座大桥被尾矿溃坝冲垮, 死亡及失踪达 60 多人。但这些新闻,都不及爆炸来得集中。大连油库爆炸,南京工厂爆炸, 河南煤矿爆炸,长沙税务大楼爆炸,临汾煤矿矿工宿舍爆炸。这里那里, 炸声频仍, 大多算是意外, 但也有长沙税务大楼爆炸疑似有人故意而为(就像前时长沙机场大巴燃烧起火、湖南零陵有人冲进法庭枪击法官)。所有这些新闻,似乎都足以成为重大新闻去做专题报道,但现在,却未必都能被广泛关注。离奇、震惊、纷乱的事情多了,能不能引起关注, 2 也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德国的一个音乐节,踩死了 10 个人,这一定会引起全球的广泛报道,虽然德国那个音乐节本身可能一向不被关注。我想,在中国,一次死亡 10 个人的事情,都渐渐让人不以为奇了。注意力会疲劳, 敏感会不断下降, 刺激阈限会不断提高, 这是规律, 就像加沙的火箭袭击、非洲的艾滋病、拉美的金融危机,都不是什么新闻。经常发生的事情, 就是家常便饭, 你不用也很难在家常便饭面前产生特别感觉。这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变化, 意味着你会接受一种纷乱而且缺乏安全的现实,从而生活在其中,还能够做到安之若素。你无法离开一个环境,那么这个环境的一切你都必须接受下来, 有的人可以离开自己的环境, 绝大多数人只能与某个环境相伴始终,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到处都有人生活, 而不是那些不好的地方就人迹灭绝。当奶粉、牙膏、洗发水、食品等物品中出现毒性反应时, 消费安全的问题挥之不去; 当矿井坍塌、客车翻落、化工泄漏发生时, 我们会高度强调生产安全。然而, 南京和大连的爆炸、紫金矿业污染汀江和吉林企业再度污染松花江等事件,使我无法再以生产或者生活安全的概念来看待。我想,这是城市安全、社会安全问题。一个重大污染事件, 可以使整个流域无法获得饮用水源; 一个化工企业爆炸, 可以使城市的一个街区变成瓦砾。如果这样的事情来自于某个国家的故意, 那就是战争行为; 如果它来自于国家内部某个组织或个人的故意,则称为恐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