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决“三农”问题的金融创新思路
于丽红 鞠 丽 兰庆高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扩大农民就业
“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不断深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三农问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并及贷款权限的上收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村政策金融功能缺失,也缺乏对农业信贷投入的优惠政策。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由于体制上的弊端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和资金优势,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农业资金的“体外循环”降低了农村资金的利用率,而且有限的农贷资金也未能有效把握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形成了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尖锐矛盾。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金融改革思路
(一)实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供给
,即“需求追随”式和“供给领先”式。两种模式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在经济发展早期,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中国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金融商品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特征。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传统农业的氛围浓厚,不但存款需求和贷款需求规模较小且信息离散度较高,商业银行进入这类地区,交易成本较高,又缺乏规模效益。因而在这些地区应选择“供给领先”模式发展农村金融,即在稳定现有合作金融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高,可以走“需求追随”模式发展道路,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在中部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需要从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出发,有选择地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以满足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二)改革县域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建立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的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地域单位。只有解决中国县域的金融问题,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必须改革县域范围内的金融组织系统。
,为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总的改革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政府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农信社自身经营状况,确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经济发达地区,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强,农村信用社可以在自愿原则下进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向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过渡。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差,则需要政府予以更多的扶持,可以继续发展和完善信用合作制;或实行股份合作制;或将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改为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主要经营政策性贷款。总之,农村信用社改革要通过组织机构的多元化适应多元化的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
。国家应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特别是要扭转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使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有相当的比例用于农村信贷,切实把农行办成全面支持“三农”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