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奥组委的“失业族”家―北京奥运大厦。这条路, 30 岁的吴敏华来来回回走了 3年。 200 8 年的最后一天, 对吴来说, 这条路的方向必须要改变了。奥组委的办公系统里,发来一封邮件,通知这位在奥组委技术部工作的女“ Bocoger ”,在 12 月末正式结束善后工作,办理离职手续。“ Bocoger ”, 是奥组委工作人员用来称呼自己的名词, 源自北京奥组委的英文缩写“ Bocog ”。奥组委成立 7 年间, Bocoger 的人数到奥运前夕已扩张至 4000 余人。其中 1000 余名从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由奥组委支付全额工资, 其余工作人员或借调自政府部门, 或来自大学校园, 人事关系和工资均由原单位负责。离职,对于 1000 多名社会招聘人员而言,等同失业。对此,吴敏华早做好了心理准备。 3 年前为了加入奥组委,她在父母的责骂声中, 辞去国家机关公务员一职时, 已经玩笑似的宣布, 奥运会结束后就是她的“三十岁再就业工程”。待到鸟巢上的火炬在烂漫烟花中熄灭,她和同事们就已经投身于求职大军了。只是她没料到, 眼下离职就在眼前, 而两个月的求职经历, 愈来愈让她明白获得一份工作的不易。当新年的太阳升起时, 她也许不知道, 站在家门口该往哪个方向出发。曾经的激情 2 回到数月前, 一切激动人心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奥运会的开闭幕式节目在地铁车厢里从早播到晚, 巨大的牡丹花点缀出的盛唐场景, 让路人偶尔看到一眼, 也不免神往。鸟巢附近, 成群的游客举着相机, 试图通过视觉差将鸟巢上的大火炬握在手里留个影。先前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外国媒体, 一夜间立场大变, 集体称赞着北京奥运的“无与伦比”和中国国力的强大。吴敏华给同事打电话时,电话听筒里的彩铃不是《北京欢迎你》,就是《 you and me》。奥运在 2008 年9 月已经结束,但这群 Bocoger 的奥运激情, 和这座城市里四处留存的奥运景象一样, 尚未完结。有同事甚至希望奥组委永远存在, Bocoger 们永远不会分离。“也许我们可以办个演出公司”,吴敏华设想,“经历了奥运会,我们算是经验丰富了。”“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聚集的群体。” 2008 年 10 月已经离职的晏鑫说, 大家当年都是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来奥组委求职,为的就是在一生中,能够抓住一次将自己彻底奉献给这个国家的机会。即使他们明知, 这种话语, 在这个时代, 不知会受到多少嘲讽。在面对他人时, Bocoger 们几乎都会给出类似的回答,不外乎“年轻、激情、爱国、对伟大和光荣的向往”。到奥组委工作的第二个月,才知道“竟然有工资可拿”的吴敏华,直到今天还清楚地记得去年这个时候, 她正在北京大学的场馆里加班。除了加班, Bocoger 们不可能有余暇做其他事。即使每天工作超过 10 小时,他们还是担心工作进度不够快,会影响奥运会召开, 虽然有时项目费用还没到位, 合作方看在奥组委的特殊身份 3 上,可以提早开工。不过他们手里的活,多半是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挑战层出不穷。留过学、做过律师的晏鑫, 在奥组委负责物资采购, 为了寻找开幕式所需的各种奇怪东西,她时常要和厂家谈判到半夜。直到开幕式当天,身处鸟巢内部的她, 还在忙忙碌碌, 至多听到现场的音乐, 看一眼央视直播。那时, 没人计较加班时间的长短, 没人在意加班是否有额外收入, 吴敏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