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doc

上传人:gdntv68 2022/4/21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
交通规划原理
交通调查
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
〔1〕同质性。区的间区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交通区位是指交通线的“资源〞所在。
2. 节点重要度用来确定交通枢纽、车站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线路重要度用以确定线路的走向和线路的等级。
3. 城市交通网络根本形态:方格网式、带妆、放射状、环形放射状、自由式。
4. 城市根本布局:中央组团式、分散组团式、带状、棋盘式自由式构造。
5. 交通网络评价指标:
〔1〕交通设施用地率,10%~30%;人均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不应小于12米²。
〔2〕网络密度。
〔3〕干道网间距:两条干到之间的间距。路网布局考虑因素:
a. 交通流的连续性:穿插口间距合理,次干道间距不低于300米,主干道间距不低于600米为宜。
b. 城市用地:中心区密度较高,客流集中,间距不宜过稀。次干道300~400米,主干道
.
. >
600~800米为宜,城市工业区和边缘地区,次干道500~600米,主干道1000~1200米为宜。
〔4〕路网构造:根据道路功能分类和保证交通流的畅通,道路的交通构造应为“塔〞字型,其中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例为
〔5〕道路面积率:城市道路面积占城市建立用地面积的比例,“城市用地分类与建立用地标准“中要求为,10%~30%。
〔6〕人均道路面积:“城市用地分类与建立用地标准“给出,道路广场用地为7~15米²/人。
〔7〕到路网的可达性:指所有交通小区中心到达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8〕道路网连接度,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城市道路成环成网的状况越好,其连接度越高。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1. 生成交通量:研究对象区域全体的交通需求量,作为总控量,用于预测和校核各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
2. 出行和分为由家出行和非由家出行。由家出行可分为上班和非上班。按照出行目的细分,则又有上班、上学、自由〔购物、社交〕、业务等出行之列。出行又可分为以车位单位和以人为单位。出行生成包括出行产生和出行吸引,前者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后者以土地利用形态为主。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和人员构成、年龄和性别、汽车保有量、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等。
3. 生成交通量,发生、吸引交通量的预测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
原单位法:〔1〕根据人口属性以不同出行目的的单位出行次数为原单位进展预测。〔2〕以土地利用或经济指标为基准对原单位进展预测。
增长率法:把现在不同分区发生、吸引交通量与预测时间节点的增长率相乘,通常是小区活动指标的增长率。
聚类分析法:把家庭按照类型分类,从而求得不同类型家庭的平均出行率。该研究认为小汽车拥有量、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是决定交通发生的三个重要因素。聚类分析必须服从假设:〔1〕一定时期的出行率是稳定的。〔2〕家庭规模的变化很小。〔3〕收入和家庭车辆拥有量总是增长的。〔4〕每种类型的家庭数量,可